筒叶花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没有礼品,没意思rdqu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61.html

推荐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颖妍

来源

佛山市南海区桃苑福利中心有限公司

最近在给社区幸福院项目做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到了这样一份意见:“希望*府多发点礼品,不要像上次妇女节活动,假花没一朵,糖仔没一颗,没意思。”

如果幸福院做了那么久的“社会工作”,让服务对象惦记的只是礼物、奖品,那笔者认为这工作也挺没意思的。

在社区幸福院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笔者发现派礼品是社区开展活动公开的秘密,好似开锁的钥匙,保险箱的密码,丢了便事关重大:宣传单上都写着“参加者将获得纪念品”,或者是让参加者排队直接拿礼品;居民们都知道派礼品的秘密了,连教育知识讲座、技能培训都要有礼品刺激才愿意报名。

作为社会工作者有时候很矛盾,一方面想要给予服务对象一些特殊含义的纪念品,这是一些工作方法所建议的,如叙事疗法,强调通过特殊意义的纪念品让服务对象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另一方面又想服务对象把焦点放在活动方式或内容本身,增强体验感,达到预期成效,而不是放在奖品或物质上。

原因

而项目在开展服务的时候为什么依赖物质奖励,就是派礼品对工作推进有什么好处,笔者尝试来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激发参加者的动机和积极性。开展活动的要素包含时间、地点、内容和物资(包括人、财、物),通过简单的派礼品环节能够吸引居民的注意力,从而增强了居民参与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满足了“人”的要素条件。在项目刚落地的时候,物质的奖励和刺激能提高服务对象对社工服务的兴趣,能直接吸引服务对象参与其中,是社工与服务对象相互了解和融入的“敲门砖”。

第二,有利于项目宣传与推广。通过派发礼品,迅速积累人气,根据人的从众心理,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立马聚集到现场看个究竟,咔嚓一声,用相机立即拍下热闹的场景,随手转发。这样,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宣传,都能达到吸睛的效果。

弊端

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什么觉得派礼品没意思呢,这样的工作方法带来了什么弊端?笔者分析了如下三个弊端/p>

第一,可替代性强,服务对象粘性弱。你能派礼品,别人也能派,甚至比你派的更多。你靠派礼品吸引的这类服务对象同样能被其他派礼品的社区吸引过去。劣币驱逐良币,这样就会形成物质堆砌下的恶性循环。为了吸引人而派礼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没有礼品,没有礼品就流失参加者,而为了稳住参加者进而派更多的礼品。可是,社工服务项目的资金向来紧张,以笔者的幸福院项目为例,平均每个活动的预算是三百元左右,这个金额能支撑派多少礼品?

第二,忽略服务的本质,简单完成任务。派礼品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活动环节,所以很多情况下,社工为了赶指标,不惜牺牲服务内容和质量,旨在简单快捷搞定活动,完成指标。社会工作者没有想清楚开展服务的目的,也没能把服务内涵传达给服务对象。

第三,助长贪小便宜的习惯,适得其反。哄抢可能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的场景了,而笔者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情形是:某位居民为了活动礼品不断乔装打扮,一次又一次地排队领取,这次戴个帽子,下次脱了外套;而通常这样的情况不会是单打独斗,多数是团队作战。在笔者诧异的同时,告知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他们选择的做法是假装不知情,任其发展;而笔者只能间接提醒该几位居民注意领取礼品的次数。

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提醒不会让居民觉得羞愧,只会惹来更多的声讨:“怎么那么小气,一点点礼品都要斤斤计较,某某社区就很大方,什么都有得派,以后都不来你这里玩了。”参加者表面上享受热闹开心的服务,实际上每个参加者嘴上都说着:“快来啊,这里有东西派!”

不止是社区活动,连个案、小组、探访等工作都深受其害,义工说没有探访物资都不好意思上门探访慰问,服务对象听到有慰问品才愿意接受探访,导致社工服务陷入尴尬的局面。

解决办法

最后,笔者浅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优化服务质量。只有当社会工作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