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叶花月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千年对联佳话
TUhjnbcbe - 2021/5/5 19:16:00
求实与明理(代序)刘叶秋对联,是我国汉语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以简炼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对比鲜明,音节谐畅,源远流长,雅俗共赏,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古人佳作,流传很多。清代梁章钜所撰《楹联丛话》及其续书,就是论述对联的专著。近几年来,各地出版社印行了不少汇编古今对联的书: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连续举办的三届迎春征联活动,也对继承传统、撰写对联,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征写联的,就有少年儿童。但到目前还没见为少年儿童提供这方面常识的读物。读过马书田同志所编《千年对联佳活》的部分书稿,觉得这正好填补现在的空白。少年儿童入校学习,一切都在打基础,一时没有学作对联的必要,为他们讲有关的常识,贵在深浅合度,对其正课学习,起一些充实配合的作用。《千年对联佳话》,以讲故事为中心,通过各种内容的有趣叙述,引起少年儿童阅读的兴趣,使之增加对祖国固有文化的了解,设想很好!用普通话口语来写书,生动易懂,也适合少年儿童的接受程度。开头部分讲对联的特点,点到为止,是恰当的。为少年儿童编写读物,很不容易,首先要考虑所讲知识的科学性问题。少年儿童求知欲强,什么都想知道,但分辨思考的能力,有时不足,除去相信他们敬爱的老师的话之外,往往先入为主,认为他们所看到的第一本书讲的话对。因此,作为少年儿童的老师之一——少儿读物的作者——应该给他们提供正确的知识。有人认为写少儿读物不必像作考证文章那样要处处言之有据,我不以为然。讲历史人物的故事,应该合于史实:即写传说,最好也交代个出处。这样,一方面表现编者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少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也为要“寻根究底”的人,提供线索,便于核对研究。少年儿童的家长,若是这方面的行家,看到孩子的课外读物,编写不苟,必定十分高兴,否则就将不放心了。例如,本书中的“蜘蛛虽巧不如蚕”一条,记北宋文人王禹偁对对子的故事,后注见朱熹所编《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九《内翰王公》,这就很好。朱熹是南宋人,他谈北宋人的事,时代相近,自然比较可信。这样,即使材料出自第二手,亦可见出编者的认真,使少年儿童相信其内容的确实。此外,还有不少传说故事,出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各地口头流传,其说不一,未经统一的文字写定,自然无书可查,无法注明出处。其中提到的对联,往往比较粗糙,不合规范;有的甚至不成其为对联。这类传说,《千年对联佳话》内,也辑录了不少。如“吕蒙正的一副怪联”一条,记宋人吕蒙正在自己家门口贴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表示缺“一”(衣)少“十”(食);横披是“南北”,表示没有东西。这一副对联,反映了封建社会人民的贫苦,内容可取:但平仄不对,不合撰联的要求,宋代的吕蒙正是不会写出这样对联来的。本书编者,于此加了说明,指出其不可靠,也很必要。其他如记李岩撰联为崇祯皇帝“画像”之类,事既无据,联亦不佳,不过却表现出人民的爱憎。因此,少年儿童读到本书这类不注出处的传说,不要相信其人确有其事,而要细心思考,从中吸取于自己有益的东西,藉以认识现实,了解历史,求实与明理,两面兼顾,这就算是会读书而不是死读书了。一九八五年六月写于北京本文作者刘叶秋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编审、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和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内容提要本书是讲述有关对联的故事、知识和历史的书。二百篇对联故事,从传世的第一联谈起,介绍了五百多副古今名联、奇联、妙联,既有妙趣横生的故事,又有对这些对联艺术特色的分析,还将对联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概况介绍出来,敷衍成一部简要的对联发展史。书中附有学写对联的练习,供初学者选作。本书兼有故事性、知识性、资料性和实用性,是一本综合性读物。和少年朋友谈对联亲爱的少年朋友,看到书名——《千年对联佳话》,你们也许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对联是怎么回事?对联都有些什么用处啊?从什么时候起有对联的?有一千年了吗???好,现在就先说说这些问题。一、什么是对联顾名思义。“对”,就是对称、对偶(又叫对仗),也就是两两相对;“联”,是相关联的两个句子,这两句必须对仗,而且意思相互有关系。合到一块简单地说,对联就是意思上有关系、形式上对偶的两句话。对联还叫楹联(楹yíng)、对子。举个例子:四化蓝图图图美;九州春色色色新。第一句叫上联,又叫上句、出句;第二句叫下联,又叫下句、对句。上下联的字数完全相等,每个词都对得挺整齐。“九州”对“四化”,都是专用名词,每个词的前边还都是数词:“九”和“四”;“春色”对“蓝图”,都是名词;“色色”对“图图”,都是名词叠用;“新”对“美”,都是形容词。上下联不单在形式上对仗,在内容上也互相补充。也有的上下联意思相反,比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多数对联在使用的时候,都配有横额。横额也叫“横幅”、“横披”、“横批”、“横联”。对联都是竖着写的,上下两联分左右两边张贴;横额是横着写的,贴在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上。要是拿人的头像打比方,对联就像是左右脸面,横披就像是人的额头,所以也叫“横额”。横额跟对联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有的是对联内容的总结,成为点睛之笔。比如,胡耀邦在一九八○年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赠给大伙儿一副对联: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横披是:合格干部横披的字数一般比较少,四个字的最多,而且常常用成语。比如:*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横披是:春满大地那么,所有的对偶句是不是都叫对联呐?不是。比如周朝的《尚书》、《诗经》,汉朝的赋里,就有一些对偶句,可那会儿还没产生对联。只有对偶的两句话从诗文里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以后,才真正产生了对联。二、对联的产生历史上记载下来的第一副对联,是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这本书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要说到这副对联。当时写的对子并不叫“对联”,叫“桃符”。“桃”是桃木板,“符”是在桃木板上写的神名或是画的神像。挂桃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到了唐朝的时候,格律诗非常盛行,这就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唐朝律诗要求得特别严格,每首律诗有八句,第三四两句和第五六两句,必须对仗,也就是说都得是对偶句。比如白居易少年时代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三四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五六两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都是对偶句。唐朝的一些绝句(每首四句)也用对偶。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二两句和三四两句全用了对偶,显得特别工整。唐诗里对偶句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对联的产生。到了唐末,过年的时候,人们就在桃木板上写上对偶的吉祥话,一左一右,贴在大门两边,来代替“门神”。最初的对联——春联,终于产生了。不过,那会儿老百姓写的春联,是不会在史书上留下记录的。这样,五代后蜀皇帝孟昶这个“大人物”写的那副春联,就成了有史可查的第一副对联了。其实,对联产生的时代,肯定要比孟昶的时候早得多。对联这种形式产生以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慢慢地,人们用红纸代替了桃木板,也不单是过年的时候写对联了。对联用的地方越来越广,种类也越来越多。三、对联的种类按照对联的用处,能分成以下几种:1.春联。前边已经讲了,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2.门联。常年贴在大门上的,叫门联。比如过去一些有钱的读书人家,常在大门上贴这么一副门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喜联。送给结婚人家的对联,叫喜联、婚联。比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4.寿联。为了祝贺别人过生日送的对联,叫寿联。比如:福如东海;5.挽联。为悼念死去的人写的对联,叫挽联、丧联。比如有一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悼总理继承革命志;举红旗横扫害人虫!6.楹联、名胜古迹联。挂在殿堂、住室或者建筑物的柱子上的对联,叫楹联[楹yíng,柱子]。过去也常把对联叫做楹联。比如,济南大明湖沧浪亭上有一副楹联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写在名胜古迹上的对联,叫名胜古迹联。上边的沧浪亭楹联也是名胜古迹联。7.赠联、自勉联。送给朋友的叫赠联,写给自己的叫自勉联。革命老人徐特立早在一九三八年写过一副对联,送给一家商店的青年店员: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过一副自勉联,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决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8.行业联。三百六十行,像茶馆、酒楼、药铺、粮店什么的,全有自己的行业联。比如,书店联: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钟表店联: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君惜光阴。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旅店联: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煤店联:雪中送炭家家暖;锦上添花户户春。理发店联:理世上万缕青丝;创人间头等事业。9.口头对联。一些文人、读书人平时在口头上一问一答作的对子,叫口头对联。我们这本书里介绍的,就有好些是口头对联。要是从艺术角度分,对联里有回文联、嵌[qiàn]字联、谐音双关联、叠字联、合字联、拆字联、数字联、方位联、比喻联等等。我们在后边的故事里要把上边说的各种对联,都要具体说说。对联的种类还有别的一些分法。对联用处这么广,容量又大——短短的几个十几个字,就能包含着许多内容。所以,从宋朝到现在的各个历史时期,有好多人都爱写对联、对对子,留下了许许多多有意思的对联故事。四、对联里的“佳话”所谓“佳话”,就是指流传一时的好事或者有趣的事。对联的数量大,作者多,内容广。从古到今不下几十万副对联,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治、*事、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要是全写出来,可太多了,咱们这本书挑了有意义、有代表性,还挺有意思的对联四百来副,编成了二百个故事,介绍给大家。这二百个故事,不单是向你们介绍一些对联知识,还要介绍有关的历史人物、*治事件,以及其他知识,可以说,我们这本书,既不一本谈对联的文学知识书,又是一本历史知识书。这二百个对联故事,是按对联作者的生活时代,也就是按历史顺序编排的。这里面,有拿对联当武器,跟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故事;有讽刺和嘲笑社会上的坏人坏事、丑恶现象的故事;有表现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聪明才智的故事;另外还有一些风趣幽默的对联故事。其中有些对联艺术性挺高,流传很广,值得好好欣赏。读了这样的对联,是一种美的享受。下面,就请看对联里的故事吧!1.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春节(即旧历的正月初一。以往把过春节称为过年),是咱们中国民间顶热闹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爱在大门外贴上一副春联。贴春联这个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个风俗的起源,前面说过,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传说,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上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ēnshū音申舒]和郁垒[yùlǜ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板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吉祥话。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chǎng]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翰hàn。翰林学士,是一种高级文官,一般都挺有学问]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的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嵌qiàn]。头尾嵌上了“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六四年,他那副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大家算算,这副对联离今天有多长时间了?对,有一千零三十多年了!据《宋史·蜀世家》,宋·张唐英《蜀梼机》。2.最早的扇联范质是后唐进士,在朝廷里做官。后来,他对后唐君臣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就辞官回家了。范质回到家乡以后,曾经在自己的白纸扇上写了一副对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意思是,让人气闷难忍的酷暑天气,赶紧跟那些贪官污吏一起滚走吧。扇子一摇,凉风习习,要好的老朋友就要跟清风一道,来我这儿做客了。这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扇联。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文人喜欢在扇子上题联,留下了不少好扇联。据宋·文莹《玉壶清话》。3.吕蒙正的一副怪联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大了以后,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当响。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怪联贴出来以后,不大工夫,就围了一大群看热闹的人。大伙儿莫名其妙,猜不出对联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站在那儿瞎嘀咕。一会儿,有个小伙子咂摸出味儿来了,他对大伙儿说:“你们看,上联少个‘一’,是说‘缺衣(一)’、缺穿的;下联少个‘十’,是说‘少食(十)’、少吃的;横额只有‘南北’,是说没有‘东西’呀!”吕蒙正在屋里听了,哈哈大笑,走出来对小伙子说:“不简单,猜得对。大年下的,我这会儿真说的上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大伙儿要是不信,欢迎进屋观看。”看热闹的人全笑了,大伙儿都说吕蒙正写的这副春联,怪有意思的。[说明]这是个流传很广的对联故事。说是吕蒙正作的,其实,并不一定可靠。对联特别讲究声调相对,就是上下联的每个字要平仄相对。平声字,就是在普通话里读成一声或者二声的汉字。比如,“三”[sān]、“十”[shí],就是平声字。仄[zè]声字,就是在普通话里读成三声或四声的汉字。比如,帧X啤拔濉保踳ǔ]、“二”[èr],就是仄声字。这副怪联上下句的声调是:二三四五仄平仄仄六七八九仄平平仄大部分声调平仄不相对。吕蒙正是个有学问的人,当然懂得作对联的起码要求,他不大可能写出这种平仄根本不对的联儿来。过去,我国的老百姓常爱把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或者传说,安在自己家乡一些有名人物的头上,这种例子多得很。我们后边讲的故事里,就还有一些。这种民间流传的对联故事,我们从史书上是很难查到来源的。所以,这种对联故事我们就不注明出处了。4.“蜘蛛虽巧不如蚕”王禹偁[chēng]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他小时候家里挺穷,父亲靠给人家磨面挣点钱,日子过得很艰难。可王禹偁人穷志不穷,自己努力读书,刻苦学习。当地有个叫毕垵[ǎn]的官,听说王禹偁是个要强的孩子,就把他找了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小禹偁想了想,就作了一首:但存心里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借力,便是转身时。诗中的“心”,是指磨盘的中心;“眼”,指磨盘上用来灌麦粒的窟窿眼儿。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只要磨盘安得正,不怕磨得慢。只要有人稍微使点劲,磨盘就能转起来。这首诗表面说的是石磨,其实王禹偁是在说自个儿呐:只要我心正肯努力。还怕眼下进步慢?要是有人能帮帮忙,我就会有大显身手的时候!毕垵听了,惊奇得不得了,心里还真佩服小家伙有志气。他知道王禹偁家里穷,读书困难大,想“得人轻借力”,自己一定得帮小家伙这个忙。毕垵就让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块到私塾[私塾shú,过去私人办的小学堂,一般只有一个老师]里念书去了。有一天,当地的知府[管理一个府的地方大官]请客吃饭,毕垵也去了。吃到半截儿,知府说了个对子上联,让客人们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意思是,虽说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它嘴再巧,外表长得再美,也比不上鸟王凤凰。在座的客人没人能对,毕垵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好下联。他回家以后,就把对联写在屋里的屏风上了。碰巧,这个上联让王禹偁看见了,他就对了一句:蜘蛛虽巧不如蚕。意思是,蜘蛛虽说也能拉丝,可比蚕差远了。蚕吐出的蚕丝能织出漂亮的绸缎,可蛛丝就不成了。毕垵一听小禹偁对得这么好,挺佩服。往后,也不拿他当晚辈看了,见面就叫他“小友”,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小”朋友。据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九《内翰王公》,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一《王元之》。5.杨大年巧对翰林院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句中的“李伯阳”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dān]、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做了自己的姓。老子死后好多年,到了汉朝,兴起了道教。那些道教徒抬出了老子当他们的教主,硬说道教是老子创立的,还说他“生而知之”——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么个事儿。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对上这个上联,得符合这好几条,够多难!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大伙儿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一天,诗人杨大年[又叫杨亿]来翰林院找一个朋友。他进了院子,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题句。杨大年挺感兴趣,朋友也不找了,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一会儿工夫,杨大年一拍大腿,大叫了一声:“有了!”他这一喊,把屋里的人吓了一跳,都走出来看看出了什么事。他们看见杨大年正用毛笔在墙上添下联呐。他写的是: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屍”是尸的繁体字。杨大年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马文渊[yuān]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马援一生立下了好多战功。他曾豪迈地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在*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死而后已”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完了。这个成语用在马援身上,特别合适。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我们不妨把两句对照一下看: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屍,死而后已。△·△·★·少年朋友们,你能说出这副对联的妙处吗?反正那些翰林们看了杨大年的下联,一个劲儿地挑大拇哥,没有一个不佩服。据宋·范正敏《噱斋闲览·谐噱·学士院题》,宋·赵令畤《侯鲭录》。6.“面前人”妙对寇宰相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他们来对:水底日为天上日;是说水里的太阳,不过是天上的太阳照出来的影儿。这几个大官听了,大眼儿瞪小眼儿,谁也对不上来。赶巧,杨大年这会儿进来,要跟寇宰相谈公事。寇准跟杨大年谈完了公事,就把刚才的上联跟他说了。杨大年盯着寇准的两眼,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眼中人是面前人。寇准说的是日影,杨大年就对了个人影。我往你眼前一站,你眼珠里准能照出我的人影,这就叫“眼中人是面前人”。读者朋友要是不信,你就盯住别人的眼珠儿试试看!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下,宋·曾敏行《独醒杂志》。7.杨大年答对骂奸臣杨大年成了翰林,在朝廷里当工部侍郎[shìláng,相当于副部长]。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都过了胸脯,真叫漂亮。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内翰拜时须扫地;内翰,就是翰林。意思是说,你这个大胡子翰林,向皇上磕头下拜的时候,长胡子就跟笤帚[tiáozhǒu]似的直扫地。这个丁谓是个什么人呐?这可是个大人物!丁谓和奸臣王钦若几个排挤抗辽[北方的辽国]宰相寇准,末了他当上了宰相、晋国公。丁谓和王钦若,还有三个坏家伙,被人们叫做“朝廷五鬼”。杨大年对这个“五鬼”里头的“大鬼”,早就恨透了,他看了丁谓一眼,冷冷地对了这么一句:相公坐处幕漫天!“相公”,指宰相丁谓:“幕”是大帐子。杨大年在说,你这个宰相净排挤好人,独霸朝廷,真能一手遮天!丁谓一听杨大年拐着弯儿骂自己,挺有气。可又一想,这是自己招出来的,也没法发火,只好干笑了几声。据宋·欧阳修《归田录》。8.十根竹子一片叶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qí],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方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多狂啊。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学士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打这儿起,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往后,他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据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9.晏殊求对儿得佳句晏殊[yànshū]是北宋有名的“神童”。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就成了小进士,后来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晏殊不单是个大官,还是当时有名的大词人,他的词写得挺好。后来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治家,比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人,全是他的学生。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分。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下句的意思是说,天气转暖,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这些燕子好像去年见过面。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王琪的下句对得确实好,跟上句一样,说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归来”对“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识”对“无可奈何”也恰到好处。这两句的音调正好平仄相对,念起来非常和谐好听。晏殊对这两句非常喜欢,他写过一首词《浣溪沙》,里边就用上了这副联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写作者在花园饮酒,看到满地落花,心里十分伤感。虽说词的情调不太高,不过,写得情景交融,艺术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晏殊太喜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了,后来他在一首七言律诗里,又用了这两句。这在我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还是不多见的。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10.“成八字”和“叫三声”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性格豪爽,特别好交朋友。这么一来,当时好多文人名士都成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幕僚是大官的属员,像参谋、文书一类就是]有两个顶有学问了,一个就是前边提到的王琪,另一个叫张亢。这两位长得可都是其貌不扬,张亢满身肥肉,是个大胖子,王琪老爱叫他“肥牛”。王琪呐?跟张亢正好相反,骨瘦如柴,是个小瘦子,张亢就叫他“瘦猴”。这俩人很要好,平时还老好开个玩笑。这一天,晏殊请客。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王琪瞅着张亢,笑嘻嘻地说:“张亢触墙成八字。”意思是说,张亢一撞上墙,就成了个“八”字。这是在挖苦张亢,说他是头笨牛,牛脑袋撞上墙,头上的两个犄角一分开,不正像个“八”字吗。大伙儿一听,“哄”地笑开了。张亢脑子来得快极了,听了马上反唇相讥,冲着王琪说:“王琪望月叫三声!”这句里边的“叫三声”是个典故。古代诗歌里有一句“猿啼三声泪沾裳”,意思是一听见猴子那凄凉的叫声,不由得勾起了自己的伤心事,流下的眼泪把衣裳都给沾湿了。这是在嘲笑王琪是只猴子。他俩风趣的舌战,引得满座的人哈哈大笑。大伙儿看着胖大的张亢和瘦小的王琪,再一琢磨“成八字”和“叫三声”,乐得更欢了。这两句其实还是谜对儿,上句暗藏着“牛”,下句藏了个“猴”。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11.“猢狲”和“鲇鱼”宋朝有个大诗人叫梅尧臣,诗和文章都写得好,在当时挺有名气。他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特别要好。虽说梅尧臣有一肚子学问,可他不太走运,考了好多年,就是考不上进士。直到岁数大了,皇上才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的名,让他参如编写《新唐书》的工作。梅尧臣觉着自个儿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办成什么大事,这会儿只好给朝廷编书。编书特别费功夫,兴许书没编完,自己就先入土了,这辈子恐怕没多大起色了。这一天,梅尧臣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他叹了口气对妻子刁氏说:“我这会儿干上了编书的差事,真算得上是‘猢狲入布袋’了[‘猢狲’húsūn,一种猴子]。”意思是说,我就跟猴子被装进了口袋里似的,没指望再爬出来了。刁氏虽说也一把年纪了,可平时挺爱跟丈夫开个玩笑。这会儿,她听了丈夫的牢骚[láosāo]话,“扑哧”一声笑了,说:“可不,您整整忙活了一辈子,也没奔[bèn]出个名堂,真算得上是‘鲇鱼[niányú]上竹竿’了。”鲇鱼身上特别滑溜儿,让它爬竹竿,那还不“刺溜儿”一下摔下来?刁氏说丈夫想当官儿,可老是一个劲儿地往下出溜——爬不上去!梅尧臣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只好“嘿嘿”地苦笑。还真是这样。书刚编完,还没送给皇上呐,梅尧臣就死了。同事们都挺替他可惜[给朝廷编完书以后,编书的人差不多都能升官]。梅尧臣老两口答对的两句话:“猢狲入布袋”和“鲇鱼上竹竿”,不久就传开了。人们都说这是一副好对子,这老两口真会打比方。据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上,清·梁章矩《巧对录》卷三。12.张载刻苦读书的一副楹联张载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曾经在家乡关中[在陕西省]讲学,他的学说被人们叫做“关学”,是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儒家哲学思想]的四大学派之一。张载研究学问特别下功夫,有时候思考问题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觉也不睡,他还在自己书房的柱子上,亲手写了一副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意思是,我读书读到深夜,人们全都睡熟了,我才上床休息;清晨,天刚蒙蒙亮,鸟还没叫,我又起来看书了。张载这么刻苦努力,写出了好多书,成了我国古代一个有名的学者。据民国·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13.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号东坡]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使臣客气了几句,就对苏东坡说:“我有一联儿,请先生对个下句。我的上联是——三光日月星;”这个上联看着不难,说了三样发光的东西:太阳、月亮和星星[其实月亮自己不会发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可一细琢磨,一点也不简单。对句的第一个词,开头得对上个数字,这个词又得跟后边的三样东西,有直接联系。要不,这个上联在辽国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呐。这会儿,辽使把这个难题出给苏东坡了。旁边陪着的几个宋朝官员,一听这个上联,直皱眉头,都挺替苏东坡着急,可别对不上来呀:苏东坡稍微想了一下,笑了笑说:“四诗风雅颂。”对句里的“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一共有篇,是由《风》、《雅》、《颂》组成的;《雅》又分成了《大雅》和《小雅》,合到一块儿正好是四部分,这就叫“四诗风雅颂”。在座的宋朝官员一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那位辽国使臣马上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向苏东坡一抱拳[古人行礼的姿势],连声说:“佩服,实在佩服。”说来也巧,这会儿屋外忽然电闪雷鸣,来了暴风雨。苏东坡朝窗外一看,灵机一动,对辽使说:“你的上联还可以对——“一阵风雷雨。”辽国使臣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辽国好长时候没人能对的难联儿,苏学士不大工夫,一气对上了两个,果然名不虚传。还没等辽使称赞,苏东坡又对了一句:“两朝兄弟邦。”这两朝就是指宋朝和辽国,苏东坡的这个下联是说宋朝是汉族*权,辽国是少数民族*权,应该友好相处,成为兄弟邻邦。辽国使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说:“对得好,说得对!”据宋·岳珂《桯史》卷二。14.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歇歇脚。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穷酸”[这是对穷苦读书人的嘲笑说法]。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说:“茶。”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也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不是。老道一想,难得这位大学士来到庙里,可别错过机会。他就满脸堆笑地冲苏东坡说:“久闻学士的大名,今天您到这儿来,就请给庙里写副对子吧,贴出来,我们脸上也有光彩。”苏东坡看老道点头哈腰的样子,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他顶看不起这号势利眼了,一听老道想要个对子,就“嘿嘿”笑了几声,说:“行,行。”苏东坡拿起笔来,“刷刷刷”一会儿就写好了一副对子: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写完,苏东坡把笔一扔,走了。老道过来一瞧,脸臊[sào]得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他哪儿还敢在正殿上贴啊![说明]也有人说,这个有名的对联故事,说的是清朝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15.“松子、棋子落”和“柳丝、钓丝悬”有一天,苏东坡跟好朋友*庭坚在松树下边下围棋。下到半截儿,从树上忽然掉下来几颗松子,“啪啪”正好落在棋盘上,圆圆的松子就跟围棋子似的。苏东坡盯着棋盘上的松子,心里一动,随口就说: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庭坚一听,明白了,这是让我对下联呐!碰巧,离他们不远的河边上坐着个渔夫,正在柳树下头钓鱼。鱼竿上的鱼线跟长长的柳条,一块儿垂在水里。*庭坚一眼瞅[chǒu]见了,马上对了一句: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16.苏东坡的三果一药谐音对儿有一天,苏东坡到朋友刘贡父家去串门,聊到半截儿,苏东坡家里有事打算回去。刘贡父劝他多待会儿,再聊聊。苏东坡说什么也要走,刘贡父就跟他开玩笑说:“幸早里,且从容;”刘贡父在说,时候还早呐,甭着急,慢慢喝。刘贡父在话里巧妙地利用了谐音[谐xié]音,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一样或者差不多],这句话里包括三种水果一种草药。“幸早里”跟“杏”、“枣”、“李”三种水果名谐音,“从容”跟“苁蓉”这种中草药名谐音。苏东坡听了,马上对了一句:“奈这事,须当归。”苏东坡回答说,赶上这么个急事真没办法,我得赶紧回去。对句也用了谐音,“奈这事”谐“奈”[nài,一种苹果]、“蔗”、“柿”三种水果名,有一种中草药就叫“当归”。苏东坡也用了三果一药的谐音来对。上句出得巧,下句也对得妙。据宋·无名氏《朝野遗记》,明·王世贞《调谑编·须当归》。17.苏小妹出对儿难新郎民间早就流传着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讲的是: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少游很要好,后来俩人相爱成亲了。新婚之夜,苏小妹却紧闭洞房大门,不让新郎进屋。她出了三个题目让丫环交给新郎官,告诉他答对了才许进洞房;要不,就在门外待着!第一道题是首嵌字诗,秦少游一眼就看出来了。第二道题是个人名谜语,秦少游没费什么事,也很快猜出来了。第三道题是个对子上联,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拿到手里就乐了,心想:“我五岁就会对句,这有什么?一会儿我就能见到新娘子了!”可一细看,并不简单。要是对得太平常了,会让新娘看不起,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得对个绝的!可他想了好半天,还真给憋住了。秦少游急出了一身汗,在洞房门外直转悠。这时候,惊动了一个人。谁呀?就是苏小妹的哥哥苏东坡。苏东坡估计妹妹可能会难为新妹夫,就没睡觉,偷偷躲在远处,看这小两口斗智。这会儿看秦少游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闭门推出窗前月”,还做着用手推窗户抬头看月亮的动作。那副抓耳挠腮的着急样子,瞧着真好笑。他想,我得帮他一把。正好院里有一口养金鱼的大水缸,苏东坡一看有了主意。他随手捡起了一块石子,扔进了缸里。缸里的清水一下溅到了秦少游的脸上,他不由得望缸里一看,只见水里的天光月影随波摇动。秦少游一下恍然大悟,马上大声对了个下句:投石冲开水底天。这时,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丫环提着红灯,迎接新郎来了。秦少游昂首挺胸,迈着方步,喜滋滋地走进了洞房。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18.“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朝有个州官[管理一州的最大的官],叫田登。田州官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还有个毛病,顶恨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认为这是“犯上”,对自己太不尊敬了。他叫田登,不单“登”字儿不许说,就连那些跟“登”一个音儿的字儿,像什么“噔”、“灯”也不许人家说。要是手下人没留神,说出了“dēng”这个音儿,田登二话不说,马上叫人把这位拉下去,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这么着,手下人没一个敢说“dēng”这个音儿的。这倒成了田州官的一条法律了!这年正月十五灯节[就是元宵节],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了告示[布告],上面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城里贴出怎么“放火”三日呐?原来,本来应该写上“放灯三日”[“放灯”,就是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点上花灯,让大伙儿整夜看着玩],可这“灯”不是跟“登”同音吗,一想到田州官的板子,谁还敢写“放灯”呀?这么着,满处的告示上,都写成了“放火三日”!老百姓一看,又是气又是笑。过个灯节,连“灯”字都不准提,这叫什么世道!有人就借这个事儿,干脆编了一副对联: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两句,后来成了个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已经有八九百年了。人们常拿这两句话,形容那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坏官儿。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19.“只因‘而已’十年闲”宋朝的洪平斋学问不错,人也正直敢说。他写文章,在每件事后面常爱写上“而已”俩字。“而已”的意思是“不过如此”、“罢了”。他考上进士以后,在朝廷里当了个小官。可他看不惯当朝宰相干的坏事,就上书给皇上,告了宰相一状。洪平斋在奏章里说,宰相只会“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意思是,当朝宰相就会结帮拉派,贪财受贿,仗着势力大,耍耍威风罢了。不料,这份奏章让宰相看见了,他恨得咬牙切齿,偷偷把奏章给藏起来了。打这儿起,宰相老给洪平斋“小鞋穿”。整整十年,老让他当那个小官,还不给他事干。洪平斋一肚子牢骚,无处发泄。过年的时候,他在门外贴了这么一副春联:未得“之乎”一字力;只因“而已”十年闲。意思是说,我读了好些“之”、“乎”、“者”、“也”的古书[古书里常用这几个词],考上了进士,可就为告了宰相一状,用了“而已”俩字,一下被冷落了十年,满肚子学问也白搭了。据明·仇远《稗史),民国·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20.杨邦乂不屈写血联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朮[wùzhú]做元帅,率领大*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十分凶恶野蛮。这一天,金兵攻到了江西的溧阳城下[溧lì],守城的宋朝将官贪生怕死,就开城门投降了敌人。金兵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溧阳城。金兵抓住了县令杨邦乂[yì],把他带到了兀朮面前。兀朮对杨邦乂软硬兼施,封官许愿,劝他投降。杨邦乂大义凛然,张口大骂,然后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袍上写下了十个血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宋朝的皇帝都姓赵,所以这里的“赵氏”是指宋朝。这两句是说,我宁可一死,也要做大宋朝的鬼;决不苟且偷生,当侵略者的臣民!兀朮杀死了杨邦乂,而杨邦乂和他的这副名联却名扬千古。杨邦乂用血写成的对联,还是现存的最早的“言志联”。据《宋史·杨邦乂传》21.“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儿。岳飞墓前,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像是四个坏蛋,他们是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huì]和他的恶老婆王氏,另外两个是秦桧的走狗万俟

[mòqíxiè]和张浚墓前有这么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是清朝的一个姓徐的女子写的,看到这副对联的人,都夸徐姑娘写得好。对联好就好在,写出了人们对英雄的爱和对奸贼的恨。你看,民族英雄岳飞被昏君奸臣害死了,尸骨埋在西湖山上,这儿的青山也觉得光荣——“有幸埋忠骨”;而那四个坏蛋的铁铸跪像,多少年来一直被千人啐[cuì]万人骂,连铸他们的白铁[生铁]也觉着自己太倒霉了——“无辜[无罪]铸佞臣[奸臣。佞nìng]”。徐姑娘把“青山”、“白铁”写得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这叫“拟人”手法],懂得爱谁、恨谁,这么写,显得特别生动。在秦桧和他老婆的跪像前边,还有这么一副对联,是用这两个坏蛋互相埋怨、对骂的口气写的,更有意思: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上联是用秦桧的口气写的:“唉!我本来就是个没人心的东西,可身边要是有个好媳妇,兴许也不至于没完没了的老在这儿跪着吧?”下联是用秦桧老婆的口气回答说:“呸!虽说我是个长舌头女人,可要不是因为你这个老贼,我怎么会老陪你跪着挨人啐!”两个坏蛋的两副丑相儿,写得真是活灵活现。秦桧有个后代叫秦磵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有一天,他跟几个朋友到西湖去玩儿,来到了岳飞墓。一个朋友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他给秦桧两口子的铁跪像,题一副对联。秦磵泉看着他老祖儿秦桧的跪像,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又是恨又是臊,他拿笔写了这么一副对子: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是说,打宋朝的秦桧害死了岳飞以后,连“桧”这个字也臭名远扬了,再也没人起名叫“桧”了。今天,我站在了岳飞坟前,觉着自己姓秦桧的“秦”,也真没脸[当然,秦桧的罪恶和他的后代以及姓秦的人毫无关系]。这副对联还是个嵌字联,末尾嵌上了“秦桧”两个字。秦磵泉是在说,我都替老祖儿“秦桧”感到又“羞”又“愧”!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庙祀下》,清·王之春《椒生随笔》,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一《杂缀》。22.奸相贾似道的马屁联南宋末年出了个大奸臣,叫贾似道。贾似道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为他姐姐当了宋理宗的贵妃,贾似道这个无赖,才步步高升,官儿越做越大,末了竟当上了宰相。宋理宗死了以后,太子赵■[qí]当了皇帝,就是宋度宗。赵

能当上皇帝,贾似道出了不少力,度宗当然感激他,对他一再重用。贾似道呐,也挺能拍宋度宗的马屁,讨他的欢喜。有一年,宋度宗要过生日了,他的生日是四月初九。赵■的母亲谢太后的生日是四月初八,娘儿俩的生日就差一天,紧挨着。贾似道打算借这个机会好好拍拍皇上和太后,他就叫手下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编了一副寿联献了上去。寿联写的是:圣母神子,万寿无疆,亦万寿无疆;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亦”[yì]当“也”讲,“今朝”[zhāo]就是“今天”。寿联是说,敬祝皇太后万寿无疆、皇上也万寿无疆。几十年前的四月初八,皇太后这位佛爷出世了;几十年前的四月初九,皇上这位佛爷又出世了。当时这些人都挺信佛教,认为佛爷是至高无上、长生不死的。贾似道很能揣摩[chuǎimo]宋度宗母子的心理,他献的寿联果然把他们娘儿俩捧得心花怒放,乐不可支。这么一来,宋度宗和谢太后对这个奸臣就更信任了。贾似道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可他整天的吃喝玩乐,胡作非为,根本不管国家大事。结果,北方的蒙古*乘虚而入,占领了南宋的大半领土。祸国殃民的贾似道,到底被罢了官,流放到边远地区。走到半道,押送官郑虎臣恨死了这个坏蛋,就一刀把他砍了。贾似道没得好死,可他当了十几年丞相,已经把国家糟践得不成样子了。他死了不过三年,南宋就灭亡了。据宋·无名氏《三朝野史》。23.金章宗的合字对儿金章宗是金国[金国主要民族是女真族,就是后来的满族]的第六代皇帝,他从小就喜欢汉族文化,还能写能画。他当了皇帝以后,叫金国的官员百姓穿汉族衣服,行汉人礼节,还提倡女真人跟汉人结婚。金章宗的这些作法,促进了民族融合。金章宗还在中都[金国的国都,就是今天的北京]的西边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芦沟桥。金章宗有个妃子叫李宸妃。李妃不但长得美,而且聪明好学,能写字作诗。金章宗顶喜欢她了。李妃在离宫的琼华岛[就是今天北京北海公园里的琼岛],修了个梳妆[shūzhuāng]台。夏天晚上,李妃就陪着金章宗在台上乘凉。一天晚上,金章宗跟李妃坐在露天的台子上,他看看李妃,忽然想出了个合字对联,就笑眯眯地对李妃说:“二人土上坐;”这是说,咱俩这会儿在土山上坐着[琼岛是用土堆成的]。从文字上看,两“人”往“土”字上一“坐”,“土”上一边一个“人”,正好拼成个“坐”字。金章宗的汉字水平确实不赖。李妃听了,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心里有了词儿,马上对了句:“一月日边明。”这是说,月亮靠在太阳旁边,才发着亮光。要是按今天的天文学角度来说,李妃的下联还真有点科学水平呐!月亮确实靠太阳光的反射,才发出光来。其实,月亮离太阳远极了,并不在“日边”。李妃自然不了解这些,她的意思是,我李妃就是这个月亮,皇上您就是太阳,我靠您才能发出“亮光”来——才有当皇妃的光彩。从文字上讲,一个“月”字,往“日”字“旁边”一靠,不正是个“明”字吗?李妃的下联,数词名词都对得挺准,同时也是个合字对。金章宗一听自己的心上人儿这么会说,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快拿起几块大西瓜,递给了李妃,让她痛痛快快地吃了。据元·纳新《金台集》,《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九《官室》。24.赵孟頫给忽必烈写对联赵孟頫[fǔ]是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的字尤其好,字体圆转漂亮,自成一家,是有名的楷书四大家的“赵体”。赵孟頫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kuāngyìn]的第十一代孙。宋朝被元朝灭了以后,元世祖忽必烈就派人去江南,找一些能人,来为元朝*府干事。赵孟頫挺有名气,被带到了大都[元朝的首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去见忽必烈。忽必烈见赵孟頫长得满精神,说话、举动不一般,心里挺喜欢,就打算重用他。可又一琢磨,他是宋朝皇帝的后代,是不是真心归顺我呐?想到这儿,忽必烈就让他摘了帽子。赵孟頫把帽子一摘,露出了个尖脑袋。忽必烈一看,哈哈笑了,说:“不过是个漂亮书生。”接着又对赵孟頫说:“听说你的字不错,给我写副对子吧。”赵孟頫就拿笔当场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这副对联是夸元世祖有德性,跟太阳和月亮似的那么明亮;他住的元大都也建造得特别壮丽,给王朝的江山增加了光彩。忽必烈一看赵孟頫的字确实漂亮,写的话也都是捧自己的,高兴极了,就让赵孟頫在朝廷里当了官。赵孟頫的这副对子,不单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往后,各朝的皇帝也都挺喜欢。几十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灭掉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dì]马上从侄子建文皇帝手里抢到了皇位,当上了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这个名字,就是朱棣最先给定的]。他在北京皇城南边的正中间,修了一座“大明门”[清朝改叫“大清门”,到了民国又改叫“中华门”。大明门的位置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边,解放后扩建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拆掉了]。修好了大明门,明成祖让大学士解缙[xièjìn]写个门联,装饰在大明门的两边。解缙写的就是这两句:“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明成祖看了,满意极了,赏给了解缙好多礼物。据明·戴冠《濯缨亭笔记》,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25.小高明答对讽客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出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高明在元末考上了进士,当过小官,后来辞官不干了,隐居起来,专门写作。明初,朱元璋听说了他的大名,请他出来做官。高明就借口自己“年岁大了,一身的病”,没有去。高明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子。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了个客人来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了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呐,你这小家伙倒枪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子,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小高明马上对了个:“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诀”。据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一《高明善对》。26.七岁驿童对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下面就讲几个。有一次他作战途中,带兵路过一个驿站[yìzhàn,古时候专管*府信差换马、歇脚、睡觉的地方],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听差,在里面正忙活呐。朱元璋走过去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小孩说:“我替爸爸在这儿当差呐。”那会儿规定,老百姓都得替朝廷白当差,要白干好些天的活儿,这叫做“差役”。朱元璋问他:“你能对对子吗?”小孩说:“能”。朱元璋就说了个上句:“七岁儿童当马驿;”小孩马上对了个:“万年天子坐龙廷。”龙廷,指皇位。可这会儿,朱元璋还没统一中国、建立明朝,他还不是皇帝。一听小孩这么捧自己,朱元璋高兴极了,马上免了小孩的差役,还提拔他当了自己的小随从。据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一《驿童对》。27.惊“死”诗人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国都。南京城的东边有一座钟山,也叫紫金山,是挺有名的一座山。朱元璋找了不少读书人写诗赞美钟山,其实,这是朱元璋想让这帮人说些好听的,夸夸自个儿。这么着,就有些爱溜须拍马的人,想借写诗的机会吹吹朱元璋,要是皇上一高兴,自己不就能捞上一官半职吗?这一天,有个叫邓伯言的要见皇上献诗。朱元璋就叫人把他请进了大殿,让他当场写一首《钟山》诗。邓伯言装模作样的想了一会儿,就把预先想好的诗写上了,交给了皇上。诗里的联句(这些联句,也常作对联用)是这么写的:鳌足立四极;钟山蟠一龙。这两句是说,用大龟的四只脚当作支柱,放在大地的四角[就是“四极”],支起了天[这句诗是用了古代传说],雄伟的钟山上盘伏着一条巨龙。这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呐?是说钟山的地势可太好了,皇上建都南京太英明了,皇上就是盘在钟山上的一条巨龙。朱元璋看了这两句,美得不得了,一个劲儿的念。后来光念觉得不过瘾[yǐn],就一边念一边用手拍打着桌子,念的声儿越来越高,桌子也“啪啪”的越拍越响。就在朱元璋挺得意的当头儿,坏了,下边那位诗人“咕咚”一声躺在地上,背过气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呐?原来,朱元璋在上边正得意,可邓伯言误会了。他看皇上念着自己的诗,忽然使劲地拍起了桌子,以为写的诗得罪了皇上,皇上要大发脾气了,那自己的小命还保得住吗?想到这儿,邓伯言脸发绿,眼发直,两腿“得得得”的哆嗦开了。上边朱元璋拍得越响,底下邓伯言越哆嗦得厉害。突然,他觉着眼前一黑,两腿一软,“嗡”的一下什么也不知道了。殿上的卫士赶紧把邓伯言抬出去了,找了个清静的地方,又撅胳膊又窝腿的,好半天,邓伯言才吐出了一口气,算是缓过来了。朱元璋觉得邓伯言写的联句虽然不错,可自己拍了几下桌子,就把这位“才子”给吓死过去了,也太不中用了。到了儿,他也没给邓伯言官儿做。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二《杨邓钟山诗》。28.明太祖写联送徐达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爱写对子,他不但自己写,还让家家户户都写。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下令让南京城的居民,不管是当官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口都得贴上一副对联。第二天,朱元璋还悄悄化了装,走大街串小巷,挨门挨户地看。写得好的,他就笑着点点头;写得赖的,他就撇撇嘴。有人说,我们国家过年时家家户户喜欢贴春联,就是朱元璋那会儿兴起来的。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不过,朱元璋是大力提倡写对联的。他凭着皇帝的身分大力提倡,而且自己还带头写,这对推广、普及对联,确实起了很大作用。朱元璋亲手写了不少对联,送给大臣们。他送给徐达的一副对联,就挺有名。这副对联写的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副对子虽说只有二十二个字,可写出了徐达一生的功劳。只不过话说得有点过分。徐达是朱元璋的老乡,勇敢善战,而且文武全才。徐达从二十来岁开始,就帮着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当了三*统帅,打过大小胜仗上百次。末了,他率领大*,攻下了元朝的国都大都,灭掉了元朝。徐达当过征虏大将*、右丞相、魏国公。朱元璋夸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在这副对联里,明太祖称赞徐达的功劳最大,从古到今都算上,他数第一!据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记》。29.道士警告大将*明初,在南京的钟山里,住着一个道士。他戴的帽子真特别,是用铁丝编的铁帽子,人们都管他叫“铁冠道人”[冠,帽子]。铁冠道人挺有眼力,对一些人和事看得准,所以好多做大官的,都愿意找他聊聊。有一天,大将*蓝玉带了一坛子好酒,找铁冠道人来了。这位大将*当时可是个不得了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给朱元璋立了好多战功。明太祖朱元璋封他当了凉国公[公是大臣里最高的爵位]。铁冠道人听说蓝将*来了,就穿着一身脏袍子,脚下趿拉[tāla]着一双破草鞋出来了。道士冲蓝玉一点头,就算是行礼了。蓝玉一看道士对自己待理不理的样儿,心里挺不痛快。他勉勉强强招呼道士,一块儿坐下喝几杯。喝着喝着,蓝玉对道士说:“听说您有学问,我这会儿有个对子上联,请先生对个下联。”接着,蓝玉看着道士的两脚说:“脚穿芒履迎宾,尺下无履;”是说,你趿拉着两只破草鞋,来欢迎高贵的客人,脚底下也显得太没礼貌了。“足下”字面儿上可以当“脚下”讲,也可以当“您”讲,用来称呼对方。“履”跟“礼”谐音,“无履”实际是说“无礼”。蓝玉表面上说“脚”,实际在说,你这么对我没礼貌,太不象话了。铁冠道人早听说蓝玉仗着自己功劳大,尽干违法的事儿,有时对明太祖也不服气。那些没什么错处的官,都让朱元璋给杀了不少。像蓝玉这号“狂”人,朱元璋能容得了他?铁冠道人想到这里,笑了笑,指着蓝玉手里的椰壳酒杯[用椰子壳做的酒杯],对了一句:“手执椰瓢作盏,尊前不锺。”是说,你拿着椰壳酒杯,在酒樽[樽zūn,酒坛子,古文里的“尊”可以当“樽”讲]面前盛[chéng]酒喝,实在不象个酒杯,不成个样子。可这是表面的意思,暗含的意思是,你在皇上面前[“尊”可以指皇上]老是大大咧咧的不大听话,像是对皇上不大忠心[“锺”跟“忠”谐音],你可得留点儿神!道士虽说有点挖苦蓝玉,可实际上也想让他清醒清醒,给他一个警告。蓝玉哪儿听得进去呀,道人刚说完,他“腾”地一下就蹦起来了,脸气得跟紫茄子似的,一甩袖子走了。后来,朱元璋果然把这个不大服帖的蓝将*给杀了,还借这个碴儿一气杀了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有名的“蓝玉案”。据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四《酬嘲部·铁冠道人》。30.“重庆府”与“大明君”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千里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庆府;”——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个字上下摞[luò]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chóng]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儿,不管这位是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开头半句,“一人成大”,把”一”和“人”字摞到一块,正好是个“大”字,这就叫“一人成大”。下半句是夸国家和皇上的。是说国家地盘大,明朝强大;当然,“一国之主”的皇上也一定够“大”的。这就叫”大邦大国大明君”。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又喝了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书生心里也“怦怦”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位书生。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奖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书生晕晕糊糊地出了宫,脊梁骨还一个劲儿地冒凉气,心里说:“我的天!要是刚才在酒店里不留神,说走了嘴,这会儿,我的脑袋可就早搬家了!”据明·徐祯卿《翦胜野闻》,明·朗瑛《七修类稿》卷十四《国事类·土地》。31.店主人对对儿受赏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wú]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赶巧店主人过去念过几年书,在一边听见了,就又送来了一壶酒,随口对了一句:“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店主人对得挺好,说是,明朝统一了全国,不分什么南北,都是大明国的地方了。这两句还都是嵌字联,出句嵌“东西”,对句嵌“南北”。朱元璋一听,刚才一肚子的不高兴,全没影儿了,哈哈的笑了。喝完了酒,多给店主人好些钱。第二天,朱元璋叫人把这个店主人找去了,要给他个官儿当。店主人听了,头磕得就跟鸡啄米似的,他对朱元璋说:“谢谢皇上,可我真不是个当官的料儿,您还是让我回家卖酒去得了。我感激您一辈子!”朱元璋看他实在不愿意当官儿,就让他回家了。据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二《皇都杂记·小酒店》。32.无名和尚助刘基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师。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帮着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憋[biē]住的时候。这一天,刘伯温从老家探亲回来,要到京城去见明太祖。半道上,他坐在船里,给朱元璋写奏章。可写到半截儿,写不下去了。这会儿,就听岸上有人喊:“请船停停,请船停停——”原来,岸上有个和尚想要搭船。刘伯温让船靠了岸,把和尚接了上来。和尚来到舱里,看到刘伯温闷闷不乐,皱着眉头,好像有什么心事。他就问,“大人,您是不是碰上了什么烦心的事?”刘伯温就实话实说了:“我正给皇上写一份奏章,写到‘蹉跎岁月,五旬有三’这句下边的对句怎么也写不出来了。”和尚听了,随口就说:“大人,对句不如写上‘补报朝廷,万分无一’。”刘基听了,吃了一惊说:“师父真是高才。”这副对联的意思很好懂,上联是说,时间白白过去很多,一晃我已经五十三岁了。下联是说,我报答皇上做的事,还不到万分之一!表示出刘基在皇帝面前诚惶诚恐的样子。刘基就留和尚在船上住了好几天,俩人还挺谈得来。快到京城了,刘基打算让他去见见明太祖,可和尚说什么也不去,跟刘基告别下船去了。据明·杨仪《明良记》,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僧附舟》,民国·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上。33.燕王对对儿显雄心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里和四儿子燕王朱棣、长孙朱允炆[wén]聊天。聊着聊着,他两眼盯上了门外的两排马孙队,那是他的仪仗队,长长的两溜儿马排得整整齐齐。这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些马尾巴被风吹得一下子都飘舞起来,还真挺好看。朱元璋看到这儿灵机一动,脑子里冒出个对子的上联,他对身边的孙子朱允炆说:“我这儿有一个上联,你给我对个下联。我这个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年纪不大,可书读的不少,他稍微想了一下,就说了个下联:“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允炆的下联对得倒挺工整,可就是意思差点劲儿,没有生气。一向喜欢听好话的朱元璋一听,眉头就皱成个疙瘩,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在一边的朱棣见父亲脸色儿挺难看,就上前对父亲说:“父皇,我也想了个下联。”朱元璋就让朱棣说说。朱棣就大声念了个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这个对联,可比朱允炆的有气魄多了。那会儿人们都挺迷信,说皇帝都是“真龙天子”,是龙变的。朱棣的下联表面说的是“龙”,其实是在夸耀皇帝的威风。朱元璋一听四儿子的下联,眉头子马上舒展开了,长脸又变回短脸儿了,不由得一拍大腿,连声说:“好,好,对得好!”他觉得四儿子对的“龙”,要比孙子对的“羊”强一万倍。燕王朱棣一看受到父亲的夸奖,心里别提多美了。后来朱元璋死了,朱允炆接着当皇帝,就是建文帝。燕王朱棣哪儿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呀?没多久,朱棣就带兵在北平[今天的北京]造反,把建文帝赶跑了。他自个儿当了皇帝,就是明成祖。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九《国事类·御对》。34.“王”不出头谁作“主”朱棣在北平当燕王的时候,认识个叫道衍(又叫姚广孝)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大王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自个儿现在是王,“王”字上再戴上个“白”帽子——“王”字上加“白”字,不就是“皇”字吗?噢,这和尚是想帮着自己当皇帝呀!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建文帝顶不放心的就是四叔燕王啦;他想了好些法子,打算着收拾朱棣。朱棣也不能坐等收拾,就准备起兵打倒建文帝。冬季的一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见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天气寒冷,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它又是个测字联,“水”字上加一个“点儿”,不就是个“冰”字了吗?(古代“冰”字可以写成“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水”能变成“冰”,自个儿这个“王”能不能变成“皇”呐?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个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道衍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字,和上联一样,也有测字的意思。真正在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tiǎo)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皇帝呐?这是道衍在给朱棣打气: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没多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道衍给朱棣出了好些主意,朱棣也让道衍当了大官。据明·唐枢《国琛集》卷上,明·朱当■《靖难功臣录》、《胜朝遗事初编》卷二,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姚少师影堂》。35.“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明成祖朱棣听说江苏溧(lì)阳县有个“神童”叫彭印山,就叫人把他带到了北京。彭印山到了京城,正赶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朱棣在皇宫的奉天门前边,跟大臣们一块看花灯。他把彭印山叫到了眼前,一看小家伙长得挺机灵,就出了个上联,让这个“神童”对下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六岁的彭印山马上对了一句:君乐、臣乐,永乐万年!“君”指皇帝。“永乐”有两个意思:一是皇上和百姓们永远欢乐;二是“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代表明王朝。彭印山祝愿“大明一统”的天下,“万年”永存。明成祖一听,乐得眉开眼笑,赐给了彭印山好些赏品。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一《观灯对》。36.打了脑袋就算没打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jùn]的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有一天,丘浚听说附近庙里有个叫释珊[shìshān]的和尚有点儿学问,就去庙里见他。进到庙里,释珊看丘浚是个穷小子,就待搭不理的。丘浚窝了一肚子火,刚想走,一个小和尚进来说,有个将*的儿子来见。释珊一听,连忙跑出门外,下台阶去迎接这位公子,还点头哈腰的一个劲儿地赔笑脸儿。公子走了以后,丘浚走过来问释珊:“刚才您对这位公子连跑带颠地迎接,可对我连站起来都不肯,这是什么理儿?”和尚一听“哼”了一声,就用经书上的说法回答了一句:“接是不接,不接是接。”意思是说,去迎接公子,就跟没迎接一样,没迎接你,也跟迎接了一个样。丘浚一听,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他眨了眨眼,有了主意,一手抓起和尚面前敲木鱼的小槌儿,朝释珊的光脑袋上就是几下子,一边敲一边还说:“打是不打,不打是打。”这句话跟和尚说的正好成了一副对子。丘浚打了和尚几下,把小木槌儿一扔,哈哈大笑着跑了。释珊干瞪着眼,坐在那儿揉着脑袋上的青包儿。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二《机警部·丘浚》。37.解缙的顶真联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这天,文人胡子祺[qí]带着八岁的解缙来这儿玩。胡子祺知道解缙聪明伶俐,就让他对对子。胡子祺出了这么一个上联: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意思是说,金水河两岸刚长出*色嫩芽的柳条,就跟金线似的低垂着,有人在河里钓到了金鱼,就用柳条穿上金鱼的嘴提溜[dīliu]着。这个上联是个“顶真联”,就是前半句的末尾一个词——“金线柳”,又是后半句的头一个词。同时这还是复字对,一共用了四个“金”字。解缙是怎么对的呢?他看着游人里边,有好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妇女,就对了个下句: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簪(zān),是古代人用它来别住头发的。有银的、铜的、骨头的,还有玉的,簪子的一头常常雕刻着一些花鸟;“玉人”,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妇女。解缙的下联也是顶真对,前半句末尾的“玉簪花”,正好是后半句的开头。同时,也是复字对,连着用了四个“玉”字,跟上联的四个“金”字对得又准又好,意思也不错。真不简单。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二《解大绅对》。38.小解缙写联斗尚书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解缙的爸爸是个读书人,妈妈也念过不少书。他从小就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加上自己聪明好学,十几岁就成了个“小才子”。解缙十四岁那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家里打算写副春联,准备初一贴出去。他家的对门住着个姓曹的尚书。曹家阔气极了,院子里栽了一大片竹子,竹子高出墙头,从外面一看,绿绿的惹人爱。解缙就借这个景儿,写了副春联,第二天一早贴到了门外。春联写的是: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谁知,这副对联让曹尚书看见了。他来了气,你小小的人家也配说“家藏万卷书”?我让你的春联贴不住!他就喊家里那些仆人,把院里的竹子全给砍了“头”——削[xiāo]去了半截儿,从院墙外边看不见竹子了。曹尚书想,这下我看你还怎么个“门对千根竹”?小解缙一出门,见曹尚书家挺好的竹子一下全没了“脑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心里挺好笑。他脑瓜儿一转,有了主意,进了家,不慌不忙地又写了两个字,接在门外春联的下边,就成了: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一看,气坏了:我把竹子连根砍了,叫你“短”不成!他又喊来仆人,让他们“嘁喳咔嚓[qīchākāchā]”把竹子砍了个净光,还把这些带根的半截儿竹子,全扔出了院外。解缙看了,更笑了,心想:你这个堂堂的曹尚书,净跟我小孩子斗气,我还得气气你。他又写了两个字,门外的春联就又长出了一截儿,成了: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一看,气得直翻白眼儿。好嘛,我家的竹子越来越短,末了,连根拔了;可你家的对联倒越贴越长!可惜了我这一大片好竹子,全让这副春联给毁了。据《解学士诗》。39.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解缙学问好,脑子快,明成祖朱棣常拿一些难题考他。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昨儿晚上宫里有‘喜’[指后妃生了小孩]了。先生能作首诗吗?”解缙听了张口就说:“君王昨夜降金龙,”降金龙,指皇上得了个儿子。朱棣说:“是个女孩,不是男孩。”解缙马上说:“化作嫦娥下九重。”这儿的嫦娥指皇上的闺女——小公主;九重[chóng],顶高的天,“下九重”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朱棣又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接着说:“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笑了:“已经扔到水里去了。”解缙马上说:“翻身跳入水晶宫。”朱棣听了,哈哈大笑:“先生真是高才。我刚才说的都是没影儿的事,不过是想考考你。”又有一天,朱棣对解缙说:“我看的一本书上,有俩字挺难对。我想了不少时候,还是没想出个对句。”解缙问:“是哪俩字?”明成祖说:“色难;”“色”指脸色,“色难”是说脸上露出为难的样子。解缙听了,笑着说:“容易。”成祖听解缙说“容易”,就支棱着耳朵听他对下句。可等了半天,解缙也不言声。成祖挺奇怪,问:“你说容易,怎么这么半天还不对?”解缙说:“刚才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一琢磨,一下明白过来,哈哈大笑。原来,解缙对的下联就是:“容易。”“容易”怎么能跟“色难”对上呐?原来,“容易”既能当口语讲,又能当文言讲。当口语讲,是一个词,有“好办”、“不费事”的意思。当文言讲,就成了两个词;“容”在这儿当“脸色”讲,“易”当“平和”讲;“容易”的意思就是脸上露出了平和的样子。解缙用“容”对“色”,都是名词,都当脸色讲;用“易”对“难”,都是形容词,都当表情讲,意思又正好相反,真是高明。解缙和成祖的这副两字对儿,恐怕是留下来的顶早顶有名的两字对了。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随口对》,《古今谭概》卷二十三《机警部》。40.小和尚对尚书对儿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尚书走了以后,庙里有个小和尚看见了这首诗,就在旁边胡诌了几句,和他这首诗[和hè,按照别人所写诗词内容和样式再写一首]。以后,尚书又到庙里来玩,一眼看见了这首和诗,心里挺有气:这种歪诗也配和我的诗!一打听,知道是个小和尚写的,就派人把他叫了来。尚书数落了小和尚几句,然后说:“我有个上联,你要是能对上下句,我就饶了你。不然,对你不客气。”说完,他念了个上联:和尚和尚书诗,因诗言寺;意思是说,你这个和尚和了尚书写的诗,从诗里说[“言”在这儿当“说”讲]到了这座庙。这个上联水平挺高,不单说了和尚和诗这件事,而且构思也特别巧妙。“和”、“尚”两字连用了两次,可用法大不一样。头一个“和尚”是名词,第二个“和”是动词,第二个“尚”又跟“书”组成了另一个名词。后半句是拆字联,把“诗”拆成了“言”和“寺”。自然巧妙,富有情趣。小和尚一听,这么难对的上联,自己怎么对得出?他急得出了一身汗,只得跟尚书说好的:“请大人消消气。您想,我的学问哪能跟大人比呐!您得容我两天工夫,两天以后我准能对出来。”尚书听了点头答应了。小和尚赶紧满处求人。可一连问了几个秀才、举人,都没对出来。小和尚急坏了,忽然想到了老乡——大学士解缙。他就想法托人见到了解缙,把这事跟他说了。解缙笑了:“这个上联确实不好对。我想了一个,你看看成不成。”解缙的下句是:上将上将*位,以位立人。意思是说,上将走上将*的座位,靠着这个位置,树立个人威望,管束三*。下联对得完全符合上联的要求。小和尚一听,乐得嘴都合不上了,赶紧找那位尚书“交差”去了。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四《和尚对》。41.“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不但有学问,为人也刚正。明朝皇帝搞了个特务机关,叫“锦衣卫”。专门监视和整治朝中大臣。谁要是得罪了他们,就得遭殃。锦衣卫有个头子叫纪纲,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刽[guì]子手。他无中生有地瞎编了一些“罪状”,害死了好多大臣。纪纲是明成祖朱棣的“大红人儿”,大臣们都不敢得罪他。可解缙不怕他,跟他顶了几次。这么着,两个人就结下了仇。有一次,大臣们在一块喝酒吃饭,纪纲看着解缙矮小的个子,就想挖苦他,于是对大伙儿说:“我这儿有一联儿,念给你们听听。”然后,他斜眼儿瞅着解缙说:“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呷呷;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纪纲是在骂解缙说话像是鸭子叫,个儿矮得像乌龟。解缙听了,也对大伙儿说:“我这儿也有一联,请诸位听听。”然后,他大声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是警告纪纲:别看你这会儿这么狂,其实不过是墙头上的一根苇子,风一吹就倒。你狗仗人势说大话,其实肚里没半点学问,不过是个厚脸皮!纪纲听了,恨得把牙咬得咯咯[gē]响,跟解缙的仇就更深了。后来,解缙得罪了明成祖,被关进了监狱。纪纲趁机迫害他,把他扔到雪地里活活地冻死了。解缙被害的时候,才四十多岁。42.小陈洽的谐音对儿陈洽[qià]有一次跟父亲到江边去玩儿。江里有两条船一块往前划。一会儿工夫,那只带帆的船,跑到另一只摇橹[lǔ,一种大桨]船的头里去了。父亲看帆船超过了摇橹船,心里一动,就想了个上联,让儿子来对: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个上联不单说了两条船的快慢,而且还是个人名谐音联。谐[xiè]音,是指两个词的音一样或者差不多。“橹速”跟“鲁肃”谐音,“帆快”跟“樊哙[fánkuài]”谐音。鲁肃是三国时候东吴的一个将*,樊哙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大将,这俩人都挺有名。父亲出的这个人名谐音对儿,一下把八岁的陈洽难住了。他正为想不出下联而着急。远处忽然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近处又传来低沉的箫声。箫跟笛子一样,也是用竹管做的乐器,不过笛子是横着吹,箫是竖着吹。陈洽听了,立刻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八音”,指乐器。我国古代把乐器分成了八类。下联是说,笛子和箫一块吹奏,虽说笛子声挺清脆,可比不上箫声柔和。陈洽的下联也是个谐音对儿,“笛清”是“狄青”的谐音,“箫和”是“萧何”的谐音。狄青是北宋的大将,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大臣。这俩人也是历史上出名的人物。父亲听儿子对得这么好,高兴得用手一下把他举得老高。陈洽因为学问好,特别是字写得非常出色,年轻的时候就被推荐到朝廷做了官。后来在永乐年间,立下了多次战功,当上了明成祖的兵部尚书。据明·祝枝山《猥谈》,清·褚人获《坚瓠四集》卷四《古人对》。43.一副有趣的拆字对儿明初,有个读书人叫吴文泰,特别喜欢作诗对对子。有一次,他让两个家人给自己的好朋友丁逊学去买木头。这俩人早早去了,很晚才抬着木头回来了。丁逊学看木头买回来了,就请了四个木匠,让他们做些木器家具。吴文泰看那四个工匠乒乒乓乓地做着木器活儿,心里一动,猛地想了个拆字对儿,让丁逊学来对:四口兴工造器成,口多工少;“四口”就是四个人,指那四个工匠;“兴工”就是做工。“四口兴工”正好组成个“器”字,那会儿“器”字都写成“噐”。“噐”字拆开了,就有四个“口”、一个“工”,可不是“口多工少”吗?这个拆字联正好讲了这会儿的事:四个人做木匠活儿,人多活儿少。丁逊学一听,盯着木头,就想到了买木料的事,马上有了词儿:二人抬木归来晚,人短木长。“來”是“来”的繁体字。丁逊学也是利用汉字的特点,把“來”字拆成了二“人”一“木”:两个小“人”和一个大“木”。意思是说:两个人抬木头回来晚了,木头挺长,人显得挺短,看着怪有意思的。吴文泰一听,连连拍着手说:“妙,妙,对得妙!”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八。44.“四口同圖”和“五人共傘”明朝大学士杨溥[pǔ]小时候家里挺穷。有一年,地方官要派他爸爸给官家干活去。杨溥看爸爸这么大年纪又一身的病,哪儿还经得起折腾呀。他就求地方官发发善心,别让爸爸去了。这个地方官听了小杨溥的请求,鼻子眼儿里“哼”了一声,然后说了这么一句:“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圖”是图的繁体字。这意思是说,“圖”字有四个“口”字,外边一大“口”,里边三小“口”;我就是外边的大“口”,你们这些小百姓就是里边的三个小“口”。我这个大“口”是专管你们这些小“口”的,让你们干什么就得干什么。杨溥听了,想了想,就对了一句:“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杨溥对得挺有意思。“傘”是“伞”的繁体字,由五个“人”字组成,上面一个大“人”,大“人”下边有四个小“人”。这“小人”是指自己和父亲这样的小百姓,“大人”是指地方官。杨溥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小小老百姓没钱没势,全靠您这位“大人”发善心,照顾照顾了。地方官儿一看杨溥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孝心,心里挺高兴。再看杨溥的爸爸病病歪歪地也实在干不了活儿,就答应不派他爸爸去了。据民国·丁楚孙《古今滑稽联话大观》上编。45.杨士寄写联训子杨士奇是明朝初年的名臣,连着在四个皇帝手下做大官。他为人正直,勤勤恳恳,给国家办了不少好事。可他儿子杨稷[jì]太不争气了,是个净干坏事的恶棍。杨稷仗着他爸爸是朝廷里的大官,把谁也不放在眼里,在家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谁家的姑娘长得美,他就抢回家去;谁家的土地、房子好,他就霸占过来!谁要是稍微一反抗,他就叫手下人把人家打个半死,甚至打死。家乡的老百姓,把杨稷看成是个害人的恶魔,有些就写了状子直接送到北京。皇帝见了,就把这些状子,让杨士奇看。杨士奇看了儿子这些罪状,又生气又难受,连忙给儿子写了好多次信,让他改邪归正,别再祸害乡亲们了。有一次,他在信里还特意写了一副对子,警告儿子说:不畏官司千张纸;只怕乡民三寸刀。“三寸刀”指三寸舌。这副联的意思是,家乡的老百姓,人人的舌头跟刀子一样厉害,整天的咒骂你,还有我;这可比打官司让人告了一千张状子,还要可怕——人言可畏!可杨稷根本不听父亲的教诲,仍然胡作非为。后来,就有人告杨士奇的状,说他对儿子管教不严。杨士奇听了,又急又愁,加上他上了岁数,不久就卧床不起。这位杨阁老让儿子给活活气死了。杨士奇一死,朝廷马上下命令把杨稷抓了起来,判了死罪。据清·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杨文贞戒子》,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格言》。46.于谦巧对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六七岁的时候,就念了好多书,特别会对对子。有一天,母亲给他头上梳了两个小抓鬏[jiū],头发盘成结]。梳好头,于谦就上学去了。到了学堂,于谦碰上了一个叫蓝古春的和尚,蓝和尚一看小家伙梳的头发挺逗人,就对于谦开玩笑说:牛头喜得生龙角;意思是说,你这个牛脑袋怎么长出了两个龙犄角?小于谦一听,心里不高兴,马上回敬了一句:狗口何曾出象牙!意思是说,你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说不出好话。一下子,把蓝和尚噎得目瞪口呆。第二天,于谦对母亲说:“您别给我梳两个抓鬏了,让人说笑。”母亲就给他在脑瓜顶上梳了三个发结。于谦来到学堂,又碰上了蓝古春。蓝和尚见于谦头发样子变了,就又说了一句:三角如鼓架;意思是说,你脑袋上的三个杈儿就象支鼓的架子。于谦看了看蓝和尚的秃脑袋瓜儿,马上对了一句:一秃似擂槌。意思是说,你这秃脑袋活象一个大鼓槌儿。蓝和尚听了,哭笑不得,可心里还真佩服小于谦的聪明劲儿。他对于谦的老师说:“这小家伙不简单,以后准是个人才。”过了几年,朝廷派来几个大官儿到这儿来视察。他们走进一座大庙,坐在正殿里,两边坐着地方官儿,门外还有两溜儿官兵列队站岗,还真够气派的。大官儿们叫来了本地的学生,想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个大官儿指着庙里的佛像说:“我就用这些出个对子上联,你们来对。”他就说了: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这个上联说的是庙里的三尊佛像和他们坐着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合到一块儿,就是: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县官想,不能随便叫人对,对错了,我不也跟着倒霉吗?他早听说于谦聪明好学,岁数不大,可学问在学堂里是数一数二的。县官就指着于谦说:“让这个小秀才对个下联吧。”于谦走到前边,张嘴就对了一个下联: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一介书生”就是一个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后半句呐,是说我要骑上凤,骑上龙,飞上天[传说月宫中有桂树。古人还用“攀桂”比喻考上进士。小于谦也是在说,我今后准能考中,当上进士]。大官儿看于谦小小年纪,志向挺大,高兴得连连说好。于谦出了庙门,门外的*官小声问于谦:“小秀才,你刚才对的是什么?我没听清。”于谦看了这伙气势汹汹的官兵一眼,就说:“两卫小*,偷狗、偷鸡、偷苋[xiàn]菜!”是说,你们这伙官兵,不是偷鸡就是摸狗,整天的祸害老百姓!小于谦说完,手往身后一背,摇晃着脑袋走了。据明·起北赤心子《新话摭粹》,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五十一《少保吏笔对》。47.“满腹经纶”和“遍体文章”明代宗听说有两个六岁的小“神童”可机灵了,特别会对对子。他就叫人把这两个小孩找进宫来。两个孩子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他俩被带进皇宫,进大殿的时候,门坎儿[kǎnr]挺高,小腿儿迈了半天,才迈进门去。明代宗坐在殿里,看两个小家伙费劲的样子,觉得挺好玩儿,不由得说了一句:书生脚短;李东阳听见了,马上对答了一句:天子门高。“天子”是对皇上的称呼。李东阳是说,不是我们腿短,是皇上家的门坎太高了。明代宗一听,被逗得“嘿嘿”笑了,就叫他俩到跟前儿来。正好这会儿要进餐了,太监端上来一盘熟螃蟹。明代宗给两个孩子一人两只螃蟹,然后又拿起一只螃蟹对他俩说:螃蟹浑身甲胄;程敏*对了一句:凤凰遍体文章。“文章”在古文里有两种含义。除了“著作”以外,还可以当“花纹”讲。程敏*下联的表面意思是说,凤凰全身都是美丽的花纹。可暗含的意思是,自个儿将来要当个有学问的人,准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来。李东阳对的下联是:蜘蛛满腹经纶。“经纶”是指整理过的丝。这句的意思是,蜘蛛一肚子都是蛛丝。可“满腹经纶”还有个别的意思,这是个成语,比喻人特别有学问,有本领。李东阳是在说,将来我得做个顶有能耐的人。明代宗听了两个娃娃的答对,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又夹给他俩一人一只大螃蟹,半开玩笑地说:“好,好。将来一个是翰林,一个是丞相。”说来也巧,末了,李东阳还真的当上了明武宗的首辅[相当于丞相],程敏*也当上了翰林,成了个有名的文学家。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十,明·朱国桢《湧幢小品》卷二十五《异林记》。48.程敏*对对儿得媳妇儿程敏*当了翰林以后,大学士李贤特别喜欢他,有心把他招为女婿。一天,李贤把程敏*请到家里,摆上了好酒好菜招待他。吃到半截儿,李贤指着桌上摆着的藕片儿问程敏*:“因荷(何)而得藕(偶)?”表面儿是在问他,是不是因为有了荷花才能得到藕呐?其实,话里有话。“荷”跟“何”[什么]一个音,“藕”跟“偶”[配偶,这儿指妻子]一个音,李贤是在试探程敏*:你想靠什么娶个好妻子呐?程敏*多机灵呀,一听就明白了。他早听说李尚书的女儿是个有才有貌的好姑娘,就对答了一句:“有杏(幸)不须梅(媒)!”程敏*的对句字面儿上对的都是水果,意思是有了甜杏,就不用再找杨梅了。可实际上他利用“杏”和“幸”、“梅”跟“媒”这些同音字在说,我要是走运[“有幸”]让您看上了,打算招我做女婿,那就用不着再找人作媒了,我乐意!李贤看他对得这么好,心里美滋滋的,没几天,就把女儿嫁给他了。程敏*对了个好下联,得了个好媳妇儿。据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程篁墩对》。49.万安的合字对明朝大臣万安小时候,家里有一天来了个客人。客人知道万安挺聪明,就说了个合字对儿,让他对下句: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在白天和晚上轮流升到天上,给人们带来了光明。这个合字联的“日”和“月”,合成了一个“明”字。万安听了,马上对了一句:子居右,女居左,世间定配好人。下句也是个合字联。“子”指男子。“子”跟“女”合成了“好”字。下句的意思也不错:好小伙儿跟好姑娘,准能配成美满的一对儿。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八。50.厚脸皮的万阁老万安小时候聪明,长大以后做了官,可不怎么样。他起头不过是个不大的编修官[编写史书的官],没多久,就步步高升,当上了礼部左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尚书[相当于部长]、大学士,一直当到首辅[相当于丞相]。他的职位越来越高,名声却越来越臭。当时,朝廷里流传着这么一副对子,说的就是万安:心如九曲*河;面似千层铁甲。说他心眼儿太多,一肚子歪门邪道;脸皮就跟一千层铁甲似的那么厚!原来,万安没什么治理国家的本事,在正经事上是一窍[qiào]不通。可专会溜须拍马。万安对那些有势力的大太监,又送钱又送礼,这伙人就在皇上面前一个劲儿地夸万安。皇帝明宪宗顶喜欢的一个妃子,是万贵妃。万安想,自个儿不也姓“万”吗?他就硬跟万贵妃认了“亲戚”了。虽说他比万贵妃大了二三十岁,可他倒甜蜜蜜地管万贵妃叫“婶子”,万贵妃也正愁自己在朝廷里没个亲戚,势孤力单的没个帮手,也认了这个大官儿当自己的“侄子”。这么着,这两家“亲戚”就越走越近乎了。除了讨好贵妃和太监,万安还想法儿讨好明宪宗。他满处搜罗了好些怎么吃喝玩乐的花招儿,写在纸上假装是给皇上的奏章,密封在一个小箱子里,交给了明宪宗。这一来,从皇上、贵妃到大小太监,全挺喜欢万安,他还能爬得不高?可大臣们都把他恨死了。宪宗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明孝宗当了皇帝,大臣们接二连三地告万安的状。明孝宗也早就腻歪万安,没几天就把万安撤了职,轰出了北京。万安把搜刮了几十年的金银财宝,满满腾腾地装了几十辆大车,拉着滚蛋了。据明·王鏊《震泽纪闻》卷下《万安》。51.李东阳的妙对明朝时候,有一次,十几个新进士到李东阳李阁老家去作客。有个进士向李东阳行礼的时候,称呼他“阁下李先生”。“阁下”,是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李东阳听了,微微一笑。他请这些人坐下以后,就对他们说:“我有个对子,请诸位对个下句。庭前花始放;”“庭”,就是正房前边的院子。上联的意思是,正房前边院子里的鲜花刚刚开放。这些进士一听,这个上联太容易了。鼎鼎大名的大学士出了这么个上联,是不是拿咱们开心呐?大伙儿这么一疑惑,反倒谁也不敢随随便便对下联了。李东阳看大伙儿不言声,就笑了,说:“其实,有人早对出来了。刚才不是有一位说了吗——阁下李先生。”这儿的“阁下”成了另一个意思了,“阁”是一种四角、六角或者八角形的两层楼,四周围全是窗户。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比如,北京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就挺出名。这儿的“李先生”也不再指李东阳,而是李子先长出来。本来称呼李东阳的“阁下李先生”,放到这儿,意思全变了。中国的汉字有多妙!下联不单跟上联对得文字工整,意思也挺好。我们把这两句放到一块;再欣赏欣赏: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进士们听了,都笑了,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位高明的“阁下李先生”。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笑部·随口对》。52.“谁怜眼饱肚中饥”明朝的夏愈是个小官儿,人特别耿直,决不肯从老百姓身上刮一个小钱儿。他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年三十晚上,他的两个好朋友钱溥和沈粲[càn]来看他。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他们仨[sā]就商量着写一副春联,第二天好贴出去。夏愈找来了纸,让沈粲来写。沈粲看了看屋里的穷相儿,又看了看自己刚坐过的凳子,有了词儿,提笔写了上联:座上无毡,且喜身安心内乐;意思是,虽说大冬天的凳子上光光的,连个毡垫也没有,可坐在上面安安稳稳,心里觉得挺舒服。这是在夸夏愈能把穷日子当成乐事儿。上联写完了,他正在琢磨下联写什么,夏愈突然说:“我有下联了。”说着,拿过笔来一边念,一边写了个下联:门外有粟,谁怜眼饱肚中饥;夏愈家的对面正巧是个粮食仓库,所以说“门外有粟”,对门有的是粮食。可惜,那些粮食一粒儿也不是自己的,只能看看饱饱眼福。有谁可怜我那饿得咕噜噜的肚子呐?这就叫“谁怜眼饱肚中饥”!钱溥一听,觉得自己这个穷朋友可真是怪可怜的。第二天,他赶紧叫人扛来了几口袋大米,送给了这位“肚中饥”的好朋友。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夏考功辏联》。53.费宏答对儿骂奸贼明朝的时候,费宏和哥哥都在朝廷里作官,可费宏比哥哥的官儿大。有一天,哥儿俩一块到一个朋友家去吃饭。那会儿官场的规矩是,不管岁数大小,只按官的大小,从上往下挨着坐。按官职,费宏就坐在了哥哥的上头,可他又觉着今天是家常便饭,别那么多讲究了。他就跟哥哥换了一下坐位,让哥哥坐在了他上边。哥儿俩正换坐位呐,突然,从门外乱哄哄地闯进来一伙人,走在前边的原来是大太监刘瑾[jǐn]。这刘瑾在当时,可是个顶有权有势的人物。这个家伙把皇帝明武宗哄得团团转,武宗就把所有的朝廷大权都交给了他。刘瑾有了大权,对不听话的大臣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想杀就杀,他倒成了皇上了!所以人们都说朝廷里有俩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刘瑾进来,正好看见费宏哥儿俩换座儿呐。这时候,在场的人一看“刘皇帝”突然来了,慌忙站起来迎接。只有费宏跟没事人儿似的只是跟刘瑾点了一下头,算是打招呼了。费宏一向正直敢说,别人怕刘瑾,他偏不怕!刘瑾简直气炸了,可一时又找不着碴儿发火,就想起刚才费宏哥儿俩换座儿的事来了。他眼珠子一转,冲费宏咧嘴一笑,说了一句:费秀才以羊易牛。“易”当换讲。刘瑾是在借换座儿的事,骂费宏兄弟一个是羊,一个是牛,都是畜生。费宏冷笑一声,马上对了一句:赵中贵指鹿为马!费宏对的这句可真厉害。这句说的是历史上的一件事。“中贵”就是宦官,后来又叫太监,“赵中贵”指的是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手下的一个大太监赵高。赵高帮秦二世害死了他的二十几个哥哥、姐姐,抢到了皇位。赵高也当上了丞相。一天,他找了一头没有犄[jī]角,也没有梅花斑的鹿来,牵到大殿上,对秦二世说:“我送给您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这是鹿,怎么是马呀?”赵高可不笑,他绷[běng]着脸说:“是马!不信您让大臣们说说。”大臣们哪儿敢得罪赵高呀,有的不言语,有的就瞪着眼儿楞说是“马”,也有几个正直大臣说是“鹿”。没几天,赵高就把说“鹿”的大臣全给杀了。原来,他是借这件事,把敢反对自己的人除掉。这件事就叫做“指鹿为马”。费宏对的“赵中贵指鹿为马”就指的这件事。可实际上是在骂刘瑾。这可把在座的大臣吓傻了,都替费宏捏着一把汗。刘瑾作梦也没想到费宏敢对出这么一句来骂他,当时就像挨了一闷棍。发火吧,那不等于自己承认就是赵高了?刘瑾气得把牙咬得“咯吱咯吱”的响,一转身带着随从气呼呼地走了。后来,刘瑾果然想造反,被发觉后,让明武宗处死了。费宏因为正直能干,被提升为尚书,还当上了首辅。据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54.唐伯虎的谐音异字对儿唐寅[yín],又叫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是个风流才子,有关他的故事,流传下来不少。唐伯虎性情豪放,爱喝酒。他年轻的时候,跟一个号称“狂生”叫张灵的小伙子十分要好。俩人是街坊,常凑到一块饮酒作乐。有一次,唐伯虎和张灵穿得破破烂烂的,装成了两个要饭的叫花子,上山去玩。走到山脚下,看见几个秀才坐在亭子里,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唐伯虎冲张灵挤了挤眼,俩人就凑了过去。唐伯虎对秀才们说:“诸位作诗,我们俩能不能也诌[zhōu,编造]上几句啊?”秀才们看他俩那份穷相儿,心里直好笑,打算拿他们开开心,就答应了。唐伯虎拿笔在纸上写了个“一”字,张灵接着写了个“上”;唐伯虎又写了个“一”,张灵又写了个“上”;连在一起是“一上一上”。秀才们看了哈哈大笑,这叫哪门子诗呀?唐伯虎没理会,接着又写了三个字:“又一上”。然后拉起张灵就走。秀才们赶紧把他俩拦住了,让他们接着把诗作完了。唐伯虎说:“我们得喝足了酒,才能作好诗。”秀才们想看看他俩还出什么洋相,就给他们倒满了酒。俩人一饮而尽。张灵再写了个“一上”。秀才们笑得东倒西歪:“闹了半天这两位‘才子’敢情就会写‘一上’啊!”唐伯虎不管他们的哄笑,自个儿又喝了一大杯酒,然后提笔飕飕飕,一气续成了一首七言绝句: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向云低,万里江天都在望。秀才们一看,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叫花子还真不简单。再一回头,只见唐伯虎和张灵摇头晃脑,哈哈大笑地走了。这一天,唐伯虎和张灵出去游玩,又喝了个大醉,张灵趁着酒意,说了个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贾岛是唐朝后期的诗人,那个有名的“推敲”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张灵在这儿用了谐音异字,拿了个古人的名字——贾岛,来说他俩当时醉得东倒西歪的模样[“非假倒”——要真倒!],还真挺恰当。唐伯虎听了,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刘伶饮尽不留零。刘伶[líng]是西晋有名的文人,顶能喝酒了。唐伯虎也用了谐音异字,拿刘伶的名字,来形容他俩喝得滴酒不剩的样子[“不留零”——一滴不剩!],太合适了。据明·唐寅《六如居士全集·外集》,清·钱德苍《解人颐》。55.宁王成“囚”明武宗时,宁王朱宸濠[chénháo]在江西南昌偷偷地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准备造反抢皇位。平日里,宁王在南昌横行霸道。他养了好些仙鹤,在鹤脖子上挂上个小牌儿,上面写上“宁王府之鹤”几个字。这些鹤有时走出王府满街乱跑,还有的闯进老百姓家里抢吃抢喝。有一次,一只鹤跑进了一家院儿里,突然,从院里蹿出一条狗来,一口就咬住了鹤脖子,把鹤咬死了。宁王听说后马上写了一张字条,派人送给本地的太守祝瀚[hàn],让他把狗主人抓起来,给鹤偿命。祝太守一看宁王的字条,又气又恨,这宁王也太霸道了。他提笔在纸条儿上写了一首小诗,叫宁王的家人带回去。宁王接过字条一看,上面多了四行小字:鹤虽带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争,何与人事?看了太守的诗,宁王咽了咽唾沫,只好算了。有一次,一个书生顶了宁王一句,宁王就把这个书生锁在后花园的铁笼子里。后花园正修一个大池子,打算在里面养鱼种荷花。这一天,宁王带着一帮随从来到池子边,看看修得怎么样了。他看着池子,忽然来了兴致,对身边的人说:“我出个对子,你们给我对个下联。”他指着水池子说:地中取土,加三点以成池;宁王还有点儿歪才,他这个上联从意思上讲,是说在地下挖出土来就成了大坑,灌上水就是个水池子。从文字上讲,把“地”字的“土”字旁取下,就剩下了“也”字,这就是“地中取土”。剩下的“也”字再加上三“点儿”,不正是“池”字吗?宁王说完了,那帮随从抓耳挠腮,没有一个人能对上下联。这会儿,关在笼子里的书生说话了:囚内出人,进一王而得国。书生对得可真高明,“囚”里面的“人”字拿出来,就剩下“口”了,“口”里面再进去一个“王”字,不正是个“国”字吗[国可以写成“囯”]?书生的意思是,您要不把我放出来——“囚内出人”,大王准能“得国”——得到大明国,当皇帝!书生的话正说到了宁王的心坎儿上,他“哈哈”地狂笑起来,叫人马上把书生放了。这位书生怕宁王一会儿咂摸出滋味儿来,自己可就没命了,他一溜儿烟似的逃出城去了。果然,工夫不大,宁王就后悔了。“囚内出人”——我放走了书生,“进一王”,这不是说要把我这个“王”关进笼子里去吗?好可恶的书生,咒我将来作囚犯!宁王赶紧派人去抓书主,可上哪去找呀?早没影儿了。后来,宁王朱宸濠真的造反了。造反不成,被明武宗派来的大将逮住了,押到北京通州给砍了头。据姚叔祥《见咫编》,56.伍文定挖苦“酸”知府在平定宁王的叛乱中立了大功的人里面,有个叫伍文定的,他文武双全,做过兵部尚书。伍文定为人正直,很讲忠义。有一次,他跟一个知府穿着便衣到城外散步。走到一处宅院门口,见一个年轻姑娘正蹬着梯子,往外看风景呐。她穿着粉红色的衣裳,像是一朵花。那个知府很不正经,见了这么漂亮的姑娘,眼睛就直了,使劲盯着看。姑娘赶紧缩回了身子,不见了。知府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发愣,还摇晃着脑袋说:“墙内桃花,露出一枝难入手;”“桃花”是指那个姑娘。知府是说,刚才墙上露了一面的姑娘真漂亮,可惜我没法儿弄到手。伍文定听了,从心里觉得恶(ě)心,就挖苦他说:“园中梅子,不消几个便酸牙!”“梅子”就是酸梅。伍文定是说,你这个堂堂的知府大人,看人家姑娘漂亮,就这么酸溜溜儿的不长好心眼,可真有点不要脸!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57.“风扁”和“牛舞”明朝进士戴大宾刚十三岁的时候,就去省里考举人。那会儿,一般的读书人叫“秀才”,秀才是不分年岁大小的,都可以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的叫“举人”。举人可以去北京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考上的就成为“进士”。考上进士就能当官。所以,那会儿的读书人就拚命地考,一心想考上进士。不过,想当进士得先考上举人,可有好些秀才考了一辈子,还是当不上举人。这一天,戴大宾走进了省里的考场。有些好几十岁的“老秀才”见了他,就围上来问:“你这么点岁数,就想当官了,以后准备当多大的官儿呐?”戴大宾尖声尖气地说:“当阁老[阁老是最高级的文官了]。”一个老秀才想开开戴大宾的玩笑,张口说了一句:未老思阁老;是说,你小小年纪还没老呐,就惦记着想当阁老了,真不知道天高地厚。戴大宾听了,马上就对了一句:无才做秀才。那几个“爷爷辈儿”的老秀才听了,都臊得脸上红一阵儿白一阵儿的。有一天,戴大宾正在院儿里玩,有个当官儿的来找他爸爸。那人见了戴大宾,寻思他大概刚刚学习对对子,就想考考他。官儿把戴大宾喊了过去,对他说:“小家伙,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然后,说了两个字:月圆;戴大宾听说过这家伙特别会溜须拍马,他这个官就是拍上去的。想到这儿,戴大宾说了两个字:风扁。官儿笑了,连连摇脑袋:“风怎么能是扁的?不对,不对。”戴大宾说:“风见缝就钻,不是扁的,难道是方的?”官儿听了没话说了。其实,戴大宾是挖苦他见缝就钻,变着法儿往上爬。可这官儿没听出来,他又出了个对子:凤鸣;戴大宾小脑瓜儿一转,就对了两个字:牛舞。官儿又笑了:“牛能跳舞?没听说过。”戴大宾说:“古人说过:‘百兽齐舞’,难道这牛不在这‘百兽’里边儿吗?”这个官儿听了,没词儿了。其实,戴大宾这是在讽刺他跟笨牛跳舞似的那么难看!可这官儿没听出来,还连连夸奖戴大宾:“真聪明,真聪明。”据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一《郭戴幼颖》。58.“醉后不知南北”和“贫来卖了东西”明朝常州府[今天江苏苏州]有个姓吴的同知[比知府低一级的官,是知府的帮手]。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跟同知官大小差不多]。有一天,俩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还有好些菜,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开了。末了,俩人都喝得晕晕糊糊的。就这么着,这两位还对对子玩呐。吴同知的上联是: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是说,咱俩又喝红酒又喝白酒。这会儿喝多了,连方向也分不清了。董通判对的是:青*不接,贫来卖了东西!下联拿颜色“青”、“*”对上联的“红”、“白”,拿方位“东”、“西”对上联的“南”、“北”,对得还真工整。下联的“东西”不光指方向,还指家里的各种用品、摆设什么的。董通判的意思是说,往后喝得没钱了,就卖家里的东西,咱们接着喝!董通判说完,俩人哈哈大笑。真是一对酒鬼!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清·褚人获《坚瓠八集》卷一《董通判对》。59.明朝使臣妙对朝鲜国王明朝跟朝鲜十分友好,两国时常派使臣互相访问。有一次,明朝皇帝派翰林唐皋[gāo]作使臣去朝鲜访问。。有一朝鲜国王特别喜好中国文学,对汉字也挺有研究。他看唐皋是个有学问的使臣,就出了个对子,请唐皋来对下联。朝鲜国王的上联是: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琴瑟琵琶”是几种乐器。每字上头都有两个“王”字儿,加到一块就是八个“王”,这八个“王”又都在字的上头,全是一个模样。这就叫“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唐皋听了,想了一下,马上对了个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魑魅魍魉”四个字,左边都是“鬼”字,共有四个“鬼”字,这就是“四小鬼”。“鬼”里边的字又全不一样,这就是“各自肚肠”。唐皋的下联对得又工整又巧妙,朝鲜国王打心眼儿里佩服,对唐皋招待得特别热情。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唐状元对》,清·褚人获《坚瓠六集》卷四《唐守之对》。60.“二三点”和“七八刀”明朝文学家蒋焘[tāo]小的时候,就会对对子。一天,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儿。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蹦,三蹦两跳地就到了下边,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棱[pùlēng]”一声飞上天去了。小蒋焘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有一年冬天,蒋焘的父亲和一位客人在家里吃瓜,蒋焘在一旁陪着。正吃着,忽然天空乌云密布,接着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雨点儿“劈里啪啦”地打在窗户上。客人看着窗户纸上的雨点印儿,心中一动,想出了一个对子,嘴里不由得念出声来: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是说,这会儿,冰凉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东边窗户上有些雨点,西边窗户上也有些雨点。从文字上讲,上联巧就巧在“冻雨”的“冻”,是由“东”和“二点”组成;“洒窗”的“洒”,是由“西”和“三点”组成。这样既说了当时雨打窗户的情景,又说明了“冻”和“洒”两个字是由“东”、“二点”和“西”、“三点”组成的。上联出得这么巧,下联就不大好对。要前半句得说个事,后半句又得眼前半句的事有关系,还得能拼成前半句的第一、第三个字。可真够难的!蒋焘的父亲正琢磨对个什么下联好,小蒋焘可就说话了: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客人一听,一拍大腿,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好!”蒋焘的下联对得真是不错。前半句“切瓜分客”,说的正是这会儿吃瓜的事儿,下半句的“横七刀”,“竖八刀”既是指切瓜,眼前半句有直接联系,同时,“七”,“刀”,左右横着合起来正是前半句第一个字:“切”;“八”、“刀”上下竖着合起来正是第三个字:“分”。多聪明的蒋焘!可惜他只活了十七岁。不过,他可还写出了一本厚厚的书留传在世。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四,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二《蒋焘巧对》。61.杨廷和妙对答客杨廷和在明朝宪宗、孝宗、武宗三朝都当过大官,是明武宗的大学士、首辅。杨廷和跟坏太监刘瑾斗争过,为朝廷干了不少好事。在杨廷和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父亲请了几个朋友喝酒,他也在旁边陪着。大伙儿边喝边聊,过了不少时候。一个客人说:“这会儿怕有一更天了[‘一更天’是晚上八点左右]。”另外一个客人说:“恐怕到半夜了,是三更天了[‘三更天’是深夜十二点左右]。”还有个客人说:“我猜是五更的一半——二更半了[‘二更半’是晚上十一点来钟]。这些人正猜着时间,杨廷和的父亲笑着说:“诸位先别猜了。我倒想了一联,请诸位对对——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五更”,是古时候人们用来计算晚上时间的。一更差不多有二个小时,从晚上八点开始是“一更”,晚上十点是“二更”,晚上十二点是“三更”,第二天凌晨二点是“四更”,四点是“五更”。半夜差不多是“五更之半”:二更半——晚上十一点来钟。不过,一般把半夜说成是三更天(晚上十二点),就是平常说的“半夜三更”。没等别人想好下联,小廷和就对了个下句:“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三秋”是指秋季的三个月:阴历七月[古人用的都是阴历,又叫夏历、农历]初秋[古人叫“孟秋]、八月中秋[古人叫“仲秋”]、九月晚秋[古人叫“季秋”]。“三秋”也可以指秋季,八月正在秋季。中秋节这天[就是“月饼节”]是八月十五日,不正好在“八月之中[正中]”吗?杨廷和对的挺不错。后来,杨廷和十二岁就成了小秀才,十九岁考上了进士。据清·褚人获《坚瓠八集》卷一《杨文忠对》。62.叫化子巧对祝枝山祝枝山是明朝中期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有一年夏天,他跟朋友到湖边去玩。湖里的荷叶又圆又大,好些露出了水面,就跟圆圆的绿伞似的。湖里的好多鱼儿都游到荷叶的阴凉下边去凉快。祝枝山看见了,就出了个上联让朋友对:池中荷叶鱼儿伞;是说,湖里立着的圆荷叶,就象一把把给鱼儿打着的伞。说的挺有意思。朋友琢磨了一下,对了一句:梁上蛛丝燕子帘。意思是,房梁上的蜘蛛网就象燕子家门口[燕子常在那儿搭窝]的门帘子。对得也挺有意思。祝枝山跟朋友说对联,旁边有个老叫化子[要饭的]一直在听着,他想着自己的日子,可没鱼呀、燕子那么美,他也琢磨了个下联,就在一边凑了这么一句:被里棉花虱子窠。叫化子在说,我盖的破被,里头的棉花套子全成了虱子的窝了[窠kē,窝]。祝枝山跟朋友听了,不由得笑了,觉得这个要饭的老头,能对出这么个下联,挺不简单。俩人马上掏腰包,把身上带着的钱全送给了老头。63.高则成智对尚书高则成是个聪明孩子,脑子来得特别快。这天,他放学背着书包回家,路过尚书府的时候,赶巧尚书出门送客。这位尚书弯着腰连连向客人作揖[zuōyī],送走了客人。他刚要转身进家,一眼看见了高则成。高则成今天穿了一身水绿的衣裳,一蹦一跳的走着。尚书想跟小孩开个玩笑,就乐呵呵地冲着高则成说: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是说,你这孩子就跟个绿蛤蟆似的,一双美丽的蛤蟆眼儿瞪得可真大啊!“盼”,在这里是瞪着眼看的意思。高则成看了一眼尚书穿着的红袍子,马上对了一句:落汤虾子着红衫,鞠躬如也。是说你这个尚书穿着大红袍,弯腰送客的那副样儿,不就象掉在开水锅里煮熟了的大虾米呜?尚书一听,脸“腾”的红了。他没想到,这个小孩子脑子这么快,想取笑他,反倒被他取笑了。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高则成》。64.起名“相如”也“无忌”李梦阳是明朝有名的文学家,他当户部主事[户部里的低级官员]的时候,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撤了职。刘瑾被处死以后,明武宗就把李梦阳升了官,派他到江西去当提学副使。提学副使是管理一个省的学校教育的文官。一天,李梦阳来到一个学堂,看到名册里边有个学生也叫“李梦阳”,跟自己名字一模一样。李梦阳挺感兴趣,想看看这个“小李梦阳”是个什么人物,就叫人把他找来了。李梦阳一看这个小“梦阳”,岁数不大,长得挺秀气,心里就有几分高兴。可他学问怎么样呐?李梦阳打算考考他,就对小梦阳说:“你难道没听说我的大名吗?干吗起个跟我一样的名呐,这不是成心冒犯我吗?”小梦阳不慌不忙地说:“小人的名字碰巧跟您的名字一样,可不是我成心要冒犯大人。名字是父亲起的,我可不敢随便改。”李梦阳想了一下说:“我出个对子考考你,要是对得好,我就饶了你。”李梦阳就说了这么一个上联:蔺[lìn]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候赵国的上卿[那会儿最高的文官]。历这么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将相和”这些故事,说的就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司马”是姓]是西汉时候有名的文学家。李梦蔺相阳的上联是说,蔺相如、司马相如这俩人都叫“相如”,可一个是*治家,一个是文学家,实在是不相同[“相如”有“相同”的意思]。暗含的意思是,我叫李梦阳,是有名的人物,是文坛的领袖;你也叫李梦阳,可你有什么本事能跟我比,你也配叫“李梦阳”?小梦阳想了一会儿,工夫不大就对出了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是战国时候魏国的大臣,又叫信陵君,是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有名的“窃符救赵”的故事,说的就是魏无忌。长孙无忌[“长孙”zhǎngsūn,是姓]是唐初人,他帮助秦王李世民抢到了皇位。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就封长孙无忌当了大官儿。小“梦阳”的下联是在说,战国的信陵君叫无忌,八百年后唐朝的长孙无忌也起名叫“无忌”,他可以起跟别人一样的名字,一点也没有顾虑[“无忌”有“没有顾忌”、“没有顾虑”的意思],我起个名又干吗有顾忌呐?名字相同的人多了,不能您叫的名字,别人就不许起了。虽说您是个大官儿,可也不能“官儿大压死人”呀!李梦阳一听,小家伙还有两下子,心里挺高兴,夸奖了他几句,还送给他好些书。据明·江盈科《雪涛谐史》,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五。65.陈启东的叠字对明代有个叫陈启东的官儿,顶爱对对子了。有一次,别人出了个“拗颈葫芦”让他对[拗颈aòjìng,意思是歪脖子]。这。个“歪脖子葫芦”,一下把他难住了,他使劲想了老半天,也没能对出来。打这儿起,陈启东从早到晚,有空就琢磨这个下联,可一直也没想出个满意的下联。有一天,陈启东正在澡盆里洗澡,脑子里突然蹦出个下联来:“空心萝卜”。陈启东高兴极了,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不想,劲一大,只听“咔嚓”一声,木澡盆裂成两半了。后来,陈启东去浙江分水县去当官。县城里有一座桥,从上游来的河水流到桥这儿,就分成了两岔,往两处流。当地人就把这座桥叫做“分水桥”。分水桥的一边桥柱上,前些年有人在上面写了个上联: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分开;这是个叠字联儿[叠dié,重复],连着用了好几个“分”字。其中“分分”,在这里当“份份”讲。下联也得用上个地名,同时还得是叠字联,不太好对。几年来,也没人能对上个好下联。陈启东在分水县城,看到了这个上联。他想起了城里一处有名的游玩地方——看花亭,就想了个下联,写好了叫人贴在桥的另一边柱子上。他写的是:看花亭下看花回,看看,看到。其中“看看”,在这里当“堪堪”[可以的意思]讲。分水城的人们看了这个下联,都说对得不错。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资部·俗语对·重字对》,明·王圻《稗史》,清·梁章钜《巧对录》卷五,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四《陈启东对》。66.“独占松江”与“横行天下”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御史[朝廷派到地方去巡视的官,权力特别大]来到江苏松江府。松江知府和这个御史很要好,他赶紧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来招待老朋友。御史看桌上摆着松江的美味特产:红烧鲈[lú]鱼,就一边有滋有味儿地吃着,一边半开玩笑地对松江知府说:鲈鱼四鳃一尾,独占松江;说鲈鱼有四个鳃一个尾巴,凭它的名气独霸松江。其实,御史是在借鲈鱼控告知府呐,说知府在松江独霸一方。知府一听,对老朋友也不客气,马上回敬了一句:螃蟹八足二螯,横行天下!说螃蟹有八只脚和两个大夹子(螯),满处横着走。实际上,知府也是在借蟹螃讽刺御史,说你们这些御史,仗着皇上的名义,在全国各处横行霸道,哪个地方官不怕你们?御史听老朋友说的是实情,得意地哈哈大笑。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谐谑·松江谑语》。67.“屋里青山跳出来”明朝学官范长白的书房里,贴着这样一副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上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写得挺明白,景色也不错。可下联真怪:“屋里”怎么能有“青山”?“青山”又怎么会“跳出来”?范长白是有学问的人,怎么会写出这种下联呐?原来,这副对联不是范长白写的,他用的是别人的“作品”。这副怪对联,里边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河南有个大财主,他请了个老师教儿子念书。财主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一心想让他念好书,往后好当官。可惜,这个少爷偏偏就不好好念书。一天,家里来了几个朋友。财主想在大伙儿面前显显儿子的本事,就把他叫了出来。财主说:“我出个对句儿,你对下联,让你的这些叔叔大爷听听。”财主指着门外说:门前绿水流将去;财主家门前有一条小河,碧绿的河水缓缓流过。少爷听了皱着眉头想了半天,对出了这么一句:屋里青山跳出来。少爷是用“屋里”对“门前”,“青山”对“绿水”,“跳出来”对“流将去”。他光想着把每个词儿对整齐了,可连到一块儿,就太逗乐了。屋里的客人们听了这个下联,哄堂大笑。财主一听,鼻子都差点给气歪了。他上去对着儿子的脑袋,就是一巴掌,一边打一边骂:“我打你个‘跳出来’!”少爷赶紧捂着脑袋跑了。过了些天,财主和朋友们一块到一个道观[道士住的庙]里去烧香。一进观门,大殿里有个道士一瘸一拐地蹦出来迎接。原来这个道士叫彭青山,他们都认识。彭青山是个跛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一颠儿一颠儿的。财主的一个朋友,看到道士这副模样儿,忽然“扑哧”一声乐了,财主连忙问他:“先生乐什么呐?”朋友说:“我想起了上次您那位少爷对的下联——‘屋里青山跳出来’!您看,一点不假,‘青山’真从‘屋里’蹦出来了!”财主和其他人一听,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他们把这事儿跟彭道士说了,彭青山听了也大笑起来。据明·徐文长《谐史》,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三《士人·山人对联》,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四《专愚部·拙对》。68.“紫极仙翁”的“仙对儿”俗话说:“当了皇上想成仙,生在地上想上天。”古代的好多皇帝,都嫌人间帝王吃喝玩乐的生活,还不过瘾,梦想自个儿能变成神仙,“上天”过过神仙的日子。他们想长生不死,永远享乐。于是,就特别迷信道教的“仙术”和“仙丹妙药”。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熜[cōng],就是突出的一个。朱厚熜当上皇帝以后,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整天地跟一群道士混在一起,设祭坛祈祷“天帝”,祈求长生;同时,他还大吃“仙丹”、“仙药”。那伙狡猾的道士挺会迎合明世宗想成仙的心理,就跟宫里的太监们,合伙的欺骗他、糊弄他。朱厚熜把几个大道士封为大官,有的竟当上了礼部尚书,还有的加封为少保、少傅、少师;整个明朝,都没有一个礼部大臣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的。朱厚熜信道信得着了迷,自己给自己也封了个长长的道号,这个道号太长了,竟有三十七个字!简单说吧,叫什么“紫极仙翁”、“伏魔忠孝帝君”。这位“紫极仙翁”,有一天心血来潮,给大臣们出了个“仙对儿”的上句,让大臣们来对:洛水灵龟献瑞,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上句里的“灵龟”是指有灵验的神龟,这是道教崇拜的吉祥动物。“元始天尊”,是道教里顶大顶高的天神,是道教徒们顶崇拜的天神。朝廷上那些溜须拍马的大臣们,纷纷作下联讨好皇上。有个叫袁炜[wěi]的大臣写的下联,最讨朱厚熜的欢心了。他对的下联是:丹山彩凤呈祥,雌声六,雄声六,六六总成三百六,声声祝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袁炜把朱厚熜跟顶大的天神元始天尊相提并论。朱厚熜看了他的下联,乐得心花怒放,重重的赏了他。以后,袁炜给明世宗写了好些“青词”,来讨好皇上。“青词”不什么呐?就是写在青藤纸上,献给“天帝”的奏文。朱厚熜觉得袁炜的青词写得最出色,水平顶高,对他越来越重用。很快,袁炜由小小的编修官,一下子升到了尚书,大学士,还进入了内阁,成了重要的阁臣。人们对这个靠写青词爬上高位的袁炜讨厌透了,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他“青词宰相”。朱厚熜的“仙对”从文字技巧来看,“数”和“声”都反复用了四次,上下联还一共用了十六个数字,对仗工整,构思巧妙。袁炜还是够聪明的。不过,从内容上来看,毫无可取之处。据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一,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69.少年严嵩作对儿严嵩是明朝有名的大臣,当权的时候,作威作福,把持朝*,好些人骂他是个“奸臣”。可他小时候倒也聪明不凡。县令曹忠很喜欢他,就让严嵩跟自己的小儿子住在一起,一块吃睡,一块读书学习。有一天,天气燥热。曹县令看见严嵩手拿着一把扇子,在搧风取凉。扇面上画的是一群金鱼在水里游泳。曹忠眼盯着扇子,忽然脑子里冒出个对子上联。他对严嵩说:“小家伙,我这儿有个上句,你试着对个下句——画扇画鱼鱼跃浪,扇动鱼游;”这个上联把扇面上静止的金鱼,给说“动”了,想象丰富,很有趣味。这还是个复字联,“画”、“扇”重复两次,“鱼”重复三次。严嵩听了,就从“静中有动”上动脑子,工夫不大,他对曹县令说:“大人,我对出来了——绣鞋绣凤凤穿衣,鞋行凤舞。”小严嵩确实才思敏捷,很有想象力,把绣鞋上绣的凤凰也说“活”了:人一走动,鞋面上的凤凰好象在上下“飞舞”。下句也是复字联。“好,对得好极了!”曹忠把小严嵩好好夸奖了一番。据清·褚人获《坚瓠三集》卷二《严分宜幼颖》。70.“老不老、小不小”和“羞不羞、好不好”明世宗的时候,苏州有个读书人叫张敉[mǐ],人倒是挺*有学问,就是没个正形儿,净爱胡开玩笑。他自己做了五副假胡子,每个一种颜色。出门的时候,都藏在袖子里,走一段路,就换上一种假胡子,一会儿是白胡子,一会儿是黑胡子,再一会儿又变了个花胡子!惹得满街的人,全瞅着他哈哈笑。有时候,张敉脑袋上还戴个红头巾,满街转悠,招得人都咧着嘴乐。这一天,他在家里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又在门外贴了一副对联,一边写着:老不老,小不小;一边儿写着:羞不羞,好不好。张敉站在门口,对过路人说:“谁要能猜出来我写的对联是什么意思,就请他进屋,白吃白喝。”张敉这么一说,马上就围过来一伙儿人,看看对联,乱猜一气。可猜了半天,也没有人说对。有的人瞪着眼看了看屋里摆着的酒肉,叹着气晃着脑袋走了。可有些人不死心,围着看热闹。一会儿,有个书生挤进人群,他看了看,走到张敉跟前儿,笑着说:“我猜着了。”张敉一看这个书生,认识。这是本地有名的才子,叫王百谷。张敉就说:“那请王先生说说看。”王百谷大声说起来:“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太公”是周朝初年的姜太公姜尚,又叫姜子牙。姜子牙八十岁才遇到了周文王,受到重用。所以说,姜太公八十岁——够老的了,可还干了大事——那就不算老。王百谷接着又说了第二句:“甘罗十二为丞相——小、不小;”甘罗是战国后期的秦国大臣,小甘罗十二岁的时候,就当秦国的使臣去赵国,说服赵王去打燕国。被封为上卿。甘罗当时刚刚十二岁——够小的,可他一下当了上卿——本事可真不小。王百谷又连着说了两句:“闭了门儿独自吞——羞不羞?开了门儿大家吃——好不好!”王百谷是说,你关起门来吃独食,多没羞呀,还是放大伙儿都进门一块儿吃吧,那有多好!张敉听了,哈哈大笑,连声说:“好,好,好!”就放这帮人进去大吃大喝了一顿。据明·浮白五人《雅谑·射谜》,清·独逸窝士《笑笑录》卷三《张幼于》。71.要当“潜龙”不做“雏鹤”明朝有个大*治家叫张居正,他当过明神宗的首辅,在*治上作了好多改革,把国家治理得挺富强。张居正十来岁的时候,在家乡参加考秀才的“童子试”。正好巡抚顾璘[lín]来到学堂。顾璘还是个文学家,又特别爱惜人才。他看张居正聪明伶俐,挺不一般,就把他叫了过来,对他说:“会对对儿吗?我出个对子,你来对对。”顾璘就说了这么一句: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顾璘是说,你这孩子就像只小鹤,这会儿好好学着飞,将来就能飞万里,干出大事业来。这是顾璘在鼓励张居正呐。张居正听了,马上对了一句: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张居正是说,我不是小鹤,我是一条还没露面的小龙,将来一飞,就能直冲九天!顾璘一听就乐了:这孩子小小年纪,志向可真大。心里一高兴,当时就解下了自己系着的金腰带,送给了张居正,还摸着他的脑袋说:“好孩子,有志气。将来准保比我有出息。”顾璘的眼力不错,后来张居正真的成了个顶有能耐的*治家。据清·褚人获《坚瓠二集》卷四《张江陵对句》,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四《金陵琐事》。72.有关张居正的几副对联张居正是明代后期顶能干的一位*治家。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已经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又变得强盛起来,出现了明朝后期少有的兴旺景象。可张居正到了晚年,骄傲腐化起来。他收钱受贿,讲吃讲穿,还特别爱听奉承话。有些小人就投其所好,专门给他拍马屁。有个小官叫邱岳,为了讨张居正的欢心,好往上快点爬,他想了个花样:拿*金做了两块金楹联,送给了张居正。上面刻着: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副对联对仗倒是挺工整;还是合字联:“日”、“月”合成“明”字,“丘”、“山”合成“岳”字;又是个嵌字联;里边嵌上了张居正的号“太岳”。从意思上看,上联是夸皇上的,下联是吹捧张居正的,“岳”就是高山,说张居正就跟一座大山似的那么伟大。张居正得了这副金联,甭提多痛快了,马上把邱岳提升了。后来,张居正的三个儿子靠着老子的权势,都在金榜上题了名——考取了进士。而且一个考上了状元[在最高一级的朝廷考试中,头一等只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科举考试中,考上头一等的三个人也叫“及第”、“登第”;状元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一个考上了榜眼。马上有人给张居正送了贺联,写的是: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高日月;状元榜眼,二男登两第,学冠天人。上联是说,张居正又是丞相又是太师,辅佐了三朝[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功劳比太阳、月亮还高。下联是说,张太师的儿子双双考中,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他们的学问超过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可当时也有不少人不服气。有一天,张居正在家里举行宴会,庆贺儿子及第,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人送来了兵部的紧急*事情报。张居正赶紧打开一看,里边哪儿有什么情报呀,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向太师大人拜贺”,接着是一首小诗:老牛舐犊,爱子谁无?野鸟为鸾,欺君特甚!意思是:老牛用舌头舔自己心爱的小牛,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呐?可让野鸟冒充凤凰,让没什么学问的几位公子都高高地考取了状元、榜眼,这么欺骗皇上,也太过分了吧!张居正看完了,脸都气白了,马上喊人去逮刚才送信的人。可冒充信差的人早就没影了。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很尊敬,见了他从来不叫名字,张口“先生”,闭口“先生”。朱翊钧还亲自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写的是:忠可格天,正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体光播于百年。意思是说,您的忠诚跟天一边高,您的正气能传到万代;先生辅佐我的功劳太显著了,美名能传几百年。“休光”,是“美名”的意思。可张居正刚一死,“美名”传了不到一年,朱翊钧就翻脸不认人了。他派官兵们把张家抄了个净光,还饿死了十好几口人。又对张居正的儿子们[这会儿全被罢了官,轰回家里]严刑拷打,非逼着他们交待还有银子“存在朋友家”不可。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打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大儿子实在受不了,自杀死了;还有的儿子几次自杀都没死成,后来被流放到边疆充*去了。万历帝的功臣张居正一家,最后被万历帝害得家破人亡。这一方面说明封建皇帝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也跟张居正晚年过于骄傲奢侈,招人忌恨有关。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九《内阁》,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清·褚人获《坚瓠首集》卷三《*金对联》,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二《插菊寄》。73.“冯驯五马”和“伊尹一人”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客人里边有个十来岁的孩子,是跟父亲一块来的。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让小家伙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冯”是由两点和“马”组成,就是“冯二马”;“驯”由三个竖[“川”字]和“马”组成,就是“驯三马”;“冯驯”合到一块,不就成了“五马”了吗?古时候,“五马”又是知府的别称,“冯驯五马”就是冯驯知府。这个上联还真挺不好对。没想到,工夫不大,这孩子就对出了下联:“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伊”字有个“人”,“尹”可以看成是“伊”字去掉了“亻”[“立人”],当然“无人”了;“伊尹”两字合到一块,不“一个人”。“伊尹”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伊尹”正好是“一人”的名字。小家伙对得多好!在座的客人没有一个不夸他的。据明·祝枝山《猥谈》,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四。74.“君子儒”骂“畜生道”明朝有个木匠,特别好读书学习,干完活了,得空儿就看书。人们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成了个儒生了。”那会儿,人们管读书人叫儒生。木匠说:“我不是什么儒生,只能算个儒‘匠’——爱看书的木匠。”有一天,他在一个道观干木匠活儿。有个道士挺看不起他:你个臭木匠,还敢自称什么“儒匠”!他就对这个木匠说:匠称儒匠,君子儒?小人儒?意思是说,你这个木匠自吹是“儒匠”,可你是读书的君子呐?还是读书的小人?道士在挖苦木匠是“小人”,不配称“儒”[“君子”]。木匠一听,马上乐呵呵地回敬了他一句:人号道人,饿鬼道?畜生道?意思是说,你叫道人,是个“饿鬼”道士呐,还是个“畜生”道士?“饿鬼”、“畜生”是佛教、道教宣扬的一种迷信说法,说人干了坏事,死了就变成“饿鬼”或是“畜生”。这位“儒匠”把道士骂得哑口无言,气得只会翻白眼儿。据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四《酬嘲部·儒匠》。75.“泥(倪)麻子”与“假(贾)畜生”明朝的贾实斋[zhāi]是地方上的名人,挺有势力,他仗着*自个儿脑子快,常拿别人开心。一年冬天,他在家里正看书,忽然看见外边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鹅毛大雪。贾实斋来了兴头,赶紧披上貂皮大衣,站在家门口的高台阶上看雪景。一会儿,走来一个少年,是贾实斋的街坊。少年姓倪[ní],长了一脸麻子,人们都叫他“倪麻子”。倪麻子脚上穿着一双木屐[jī,木板拖鞋,下边有齿儿],他走过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坑坑点点的脚印儿。贾实斋看着那些脚印儿,心里一动,就把倪麻子喊了回来,对他说:“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个下联吗?”然后指着那些坑坑点点的脚印儿说:钉靴踏地泥(倪)麻子;贾实斋利用“泥”跟“倪”谐音,拿木屐踩出来的“泥麻子”来取笑倪麻子。倪麻子是个挺机灵的小伙子,他看了看贾实斋穿的皮袍子,说:“小人对倒是能对,可不敢对,怕老爷您生气。”贾实斋说:“没事儿,你对吧。我不怪罪你。”倪麻子马上对了个下句:皮祆披身假(贾)畜生。倪麻子也利用“假”跟“贾”一个音儿,骂贾实斋披着一身野兽皮,是个“假(贾)畜生”!贾实斋一听,马上变了脸,可自己有话在先,也不好把倪麻子怎么样,就红着脸自个儿骂骂咧咧地走进大门去了。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谐谑·贾实斋宪使》。76.“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是明朝中期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大写意泼墨画法,开创了青藤画派,对明清以至民国的绘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清朝的郑板桥,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这些国画大师都是青藤画派。徐渭能写能画,能诗能文,还会写杂剧,真是多才多艺。可这么个才子,参加乡里的考试,偏偏老考不上。后来,徐渭只好给浙江、福建总督胡宗宪当书记官。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日本海盗]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徐渭给胡宗宪出了不少点子,逮住了一些罪大恶极的倭寇。徐渭一生挺不得志,他看不惯不公平的世道,更看不惯那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一些大官到他家去求字求画,他一边把来人往门外推,一边关门大声说:“徐渭不在,徐渭不在!”后来,徐渭受到迫害,他就装疯发狂,又加上重病缠身,他曾经九次自杀,可都没死成。直到七十三岁的时候,这位不被黑暗社会所客的老人,孤零零地病死在稻草和书稿之间,身边陪着他的只有一条狗。入土安葬的时候,也只有一领破草席裹身。这位才子的结局就是这样凄惨。徐渭生前画过一幅《青藤书屋图》,画的就是自个儿的家。他在画上题了一副有名的对子: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上联是说自个儿住的几间破屋子,这是自我嘲笑。下联的“南腔北调”,本来指说话的口音不纯,北方话和南方话掺和在一块。可在这儿的实际意思是,我徐渭跟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唱的不是一个调!77.徐渭怪联有深意据说,徐渭还写过这么一副怪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上下两联的词儿完全一样,这叫什么对联呀?其实,上下联不完全一样。这是一副同字异读联[一个汉字,有不同的读音,就叫同字异读],关键在那四个“好”字上。这副联应该读成: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意思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眼神好,精力旺盛,有条件好好读书,可惜有不少青年人不好[hào]读书,荒废了青春;等到上岁数了,懂得了读书的好处,爱好[hào]读书啦,可这会儿老眼昏花,体力也不顶劲了,根本不能好好[hǎohǎo]读书了。徐渭在劝人们要趁自己年轻的好时候,抓紧学习,多读书。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上下联》。78.翁状元巧对叶阁老明朝万历年间,首辅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到新状元翁正春家里去串门。俩人聊到天晚了,叶向高说:“今天晚上恐怕我回不去了。”翁正春一听,知道叶阁老要住在自己家里,就半开玩笑地说: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翁正春的意思是说,您这位皇上顶喜欢的大丞相,要住我这个穷家,恐怕要觉得冷清、闷得慌。有意思的是,这个上联的九个字,全是“宝盖儿头“[“宀”]。叶向高一听,吓了一跳,翁状元出了这么个“宝盖儿联”,这不是打算考考我吗,可不能让年轻的状元难住自己。他琢磨了一下,就说: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下联是说,我住你这个当官的家,挺宽绰的,我不会觉得寂寞,挺高兴。而且,九个字也全是“宝盖儿头”。这么着,叶向高就住了一宿[xiǔ]。第二天一早,翁正春送叶首辅上路。半道上,他俩路过一个池塘,叶向高看着在水面上游来游去的鸭子,心里有了词,就对翁状元说:“翁兄,你看——七鸭浮塘,数数三双一只;”这个上联怪有意思的,是个数字对儿。七只鸭子浮在池塘里游水,数一数正好是三对零一只——七只。翁状元被“将”了“一*”,使劲盯着池塘看,他瞅见水里的大鱼“砰”地窜出了水面,打了个水花,又跳进了水里。翁正春也有了词儿,他说:尺鱼跃水,量量九寸十分。是说,一尺长的鱼儿跳出了水面,量一量是九寸零十分[“十分”等于“一寸”]——正好是一尺。对得多巧!79.写联大骂妖僧恶道、贪官污吏明朝末年,苏州一带闹了大旱灾,连着几个月没下雨,田地全裂成了大口子,庄稼也全打了蔫。地方官不想法抗旱,倒找了一帮和尚、老道,整天装模作样地在龙王庙里磕头念经,求老天爷下点雨。可这帮人闹腾了好多天,“老天爷”连一个点儿也没下。有个书生看这伙人一个劲瞎折腾,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就写了一副对子贴到了龙王庙的门前:妖道恶僧,念退风云雷雨;贪官污吏,拜出日月斗星。是说,你们这群妖道士恶和尚,念了好多经,倒把风云雷雨全给念跑了;你们这伙贪官污吏,磕头求雨,倒把云彩全给磕没了,光剩下大晴天了。这些天老不下雨,全是你们给闹的!这副对子把这伙弄神弄鬼的骗子,骂了一通,真解气。对子一下就传开了。第二天,僧道们又到庙里“演戏”,看热闹的人里头,有人大声念着这副对子,把那些家伙气得要死。据清·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祈雨》。80.一副最难认的“无书”对联陕西周至县的终南山有个楼观台。传说周代的尹喜曾在这里研究天文,观星望气,所以人们把这儿叫做“楼观台”。后来,老子由楚入秦,也来过这里。到了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张陵又叫张道陵],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有好些道士来到这里修道。楼观台成了我国道教最早的宫观。道士们把这里赞为“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这里有个老子说经台,台上有一副石刻对联。对联的十四个字,像是“天书”,谁也不认识,在一般的辞典里也查不到——据说是“太上老君”写的。这副难认的对联写的是:軉■■■■■■■;靕■■臹■■■。亲爱的少年读者,你能想法儿认出这副联来吗?你的父母长辈能帮你认出来吗?[注]可以从《康熙字典》及增补中,台湾出的《中文大字典》中查一查。这副最难认对联的答案,附在书末《关于对联的几种练习》后边。对一对,看看跟你们查找的一样不一样。81.东林*人的一副名联现在在苏州的苏家弄这条街里,有一座小学校,叫“东林小学”。这里原来是明朝末年东林*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过去贴着一副特别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东林*的领袖顾宪成写的。东林*是怎么回事呐?明朝末年,无锡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朝廷里做官。他俩都挺正直,看不惯朝廷里的坏事,就站出来批评。这就得罪了权力顶大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末了都被罢了官。他俩回到了家乡,就在东林书院里讲学。虽说不当官了,可他们还挺关心国家大事,常常在书院里批评朝廷里的坏人坏事,特别对魏忠贤更是点着名的骂。顾宪成还特意写了上面那副对联,贴在书院里,告诉到这儿学习的人:不单要读书,更要关心国家大事。这么着,东林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他们还跟朝廷里的好些正直大臣,特别要好。这些大官也都同情他们、支持他们。人们就把这些人叫做“东林*”。时候不长,东林*的活动就被魏忠贤一伙知道了。魏忠贤恨得咬牙切齿,就找了个碴儿,向东林*人开刀了。顾宪成在前几年已经死了,其他的一些东林*领袖象杨涟[lián]、左光斗、高攀龙这些人,全被害死了。东林书院也给拆了。书院里的那副对子,却到处流传。人们都敬佩东林*人爱国家、敢斗争,不怕邪、不怕死的献身精神。82.有关魏忠贤的对联魏忠贤是明朝末年的太监。他串通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客氏,抢到了朝廷大权,把朝里的正直大臣赶走了一些,剩下的杀了个一干二净。从朝廷到地方的文武大臣,全换上了他的狐群狗*。一帮不要脸的坏官,自愿拜倒在魏忠贤的脚下,给他当干儿子、干孙子。顶有名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这伙人肉麻地叫他“九千岁”、“九千九百岁”,还给他盖祠堂。有的祠堂里,魏忠贤的像,是用顶好的沉香木雕成的,脑袋上戴的是金帽子,拿顶大个的珍珠当眼珠,肚子里的心、肝、肺什么的,全是用金子、珍珠、宝石做的!有个巡抚还亲自写了一副楹联,挂在祠堂里的柱子上: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允文允武,并日月而常新。楹联是说,魏忠贤是天地之间顶神圣的人物,能文能武就跟太阳、月亮一样,永放光芒。“允”当“确实”讲。顶可笑的是,他吹棒的这个“大圣人”,倒实实在在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文盲!有人把这副楹联抄下来,交给了魏忠贤。“魏圣人”不认识,就叫人念给他听。等念完了,他挺纳闷儿,说:“这家伙都说了些什么呀?他转[zhuǎi]什么文呐?提*阁老干吗呀?”原来,这位“圣人”把“立极”当成人名了,当时有个阁臣叫“*立极”。旁边的人一听,直想笑,可又不敢笑,只好憋着,对魏忠贤说:“这是一个巡抚给您作对呐。”魏忠贤马上变了脸,大喊起来:“什么?他有多大胆子敢跟我作对?马上给我逮来!”身边的随从赶紧跟他解释,“作对”不是跟您过不去,是写对子、对联;再说他写的全是顶好的词,都是夸您的。这伙人就一个词一个词地给“大圣人”讲。完了,说得魏忠贤呲着牙哈哈大笑:“这小子挺不错,往后我得好好重用他。”魏忠贤不但杀害大臣,对老百姓也同样残酷镇压。他手下的走狗特务,多如牛毛,到处抓人杀人,无恶不作。有一天晚上,京郊的一家小酒馆里来了四个人喝酒。里边有一位喝多了,不由得张口大骂东厂特务可恶[“东厂”是皇家特务机关],越骂越气恨,竟指名道姓地骂起魏忠贤来。另外三个人吓得赶紧捂[wǔ]着他的嘴,怕让人听见。可这位还不停嘴,大声说:“我就骂魏忠贤,他还能扒了我的皮?”工夫不大,门外就闯进来一帮特务,把四个人抓进了东厂。大堂上边坐着的正是魏忠贤,魏忠贤狞笑着说:“好小子!你敢骂我!你不是说,我不能扒你的皮吗?这会儿扒给你看看!”说完,魏忠贤下令把这人钉在了墙上,活活地扒了皮!魏忠贤真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鬼!魏、客二人再恶,人民也要反抗。当时有人就编了一副对联:委鬼当头立;茄花遍地生。上句的“委”、“鬼”拼到一块,就是个“魏”字;下句的“茄”字跟“客”谐音。有些北方人把“客”这个姓,读成qiě,跟“茄”的音差不多了。上句在骂魏忠贤是个恶鬼,下句骂客氏是个烂茄花。这副对子很快就流传开了。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就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收买人心,下令把魏忠贤赶出了北京。魏鬼走到半道,听说皇上要处死他,就自个儿找了根绳子上了吊。他到底做“鬼”去了。客氏也被赶到浣[huàn,洗]衣局,成了洗衣妇。没几天,崇祯让人一顿乱选钡墓靼阉??虺闪巳饨础?褪弦舱娉闪烁隼谩扒鸦ā保*据《明史》卷三十《五行志三》,明·吕毖《明朝小史》,清·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作对》。83.李自成立志改换“旧江山”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十六岁的时候,在家乡跟一位老先生读书学习。夏天的一个晚上,他跟老师正在屋里念书。忽然,屋外“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一会儿,又刮起了一阵大风,风一过去,雨就停了。老师带李自成走出屋外,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爽。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满天的星星也一闪闪地眨着眼睛。老师看着这么好看的夜景,忽然来了兴致,想了个对句儿让李自成来对。老师说的上句是: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这句是说,雨过天睛,月光明朗,一下变成了另一种天地。李自成可没心思欣赏夜景。他望着月亮,心想着国家大事:如今朝廷腐败,又赶上闹灾荒,饿死的人数都数不过来了。老百姓被逼得没活路,接二连三地起来造反。这乱糟糟的世道也该换个样儿了!想到这儿,李自成马上对了一句: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年轻的李自成这会儿就立下了志向,得把“天昏云暗”的明王朝翻个底儿朝天!后来,李自成投奔了农民起义*,成了农民*的领袖,就是有名的“李闯王”。后来,他带兵攻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旧江山”。据清·梁恭辰《巧对续录》卷上。84.李岩题联给崇祯皇帝“画像”一六四四年四月,李自成带着农民起义*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走投无路,跑到景山吊死了。李自成的大将李岩带人清理皇宫,他看到被崇祯砍伤的大公主躺在地上直哼哼,赶紧叫人给她治伤。想到刚才看见的被崇祯砍死的几个妃子,横躺竖卧的死得真惨,李岩心里不由地冒出了一股怒气,提笔写了一副对子,贴在崇祯卧室门口。李岩写的是:学骑坠地杖龙驹,试剑杀妃伤长女,君王神武似何帝?命相年达十余辈,理财饷添千万两,*府昏横过暴秦!这副对联在嘲笑崇祯干的几件事。他学骑马,没骑好,摔到地下,他爬起来,不说自己不行,却让人把马狠狠打了一顿。死到临头时,只会拿自己的妃子、女儿出气,向这些没一点反抗能力的人开刀。就凭这些“本事”,你算个什么“神武”皇帝?真丢人!下联是说,朱由检对谁也不相信,一年里头,走马灯似地换了十几个丞相。他借口打仗,搜刮了老百姓几千万两银子,逼得老百姓没法活,就接二连三地起来造反。崇祯朝的腐败、残暴,超过了秦二世!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说什么“我不是亡国之君,都赖大臣们不争气,个个全是亡国之臣。”他把国家败亡的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手下人。李岩的对联写得真是一针见血——你朱由检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亡国之君!85.嵌字联痛骂洪承畴洪承畴[chóu]是明末的大臣,当过总督、兵部尚书。他率领明朝*队在辽东跟清*作战,打了败仗,被清*抓住了。洪承畴贪生怕死,投降了清*。洪承畴投降以前,老爱跟别人吹,他对皇上怎么忠心耿耿。他还亲手写过一副对子挂在客厅里。对子写的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投降了清*以后,有人在他写的对子后面,又添上了俩字,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矣[yǐ],是文言助词,在这儿当“啊”讲,表示感叹;乎,文言助词,当“吗”讲,表示疑问。这一添字,意思可就变了,成了:皇上对你的恩德跟海一样的深啊!可你的气节真像山那么重吗?改了的对联,在挖苦这个可耻的怕死鬼。洪承畴投降清朝以后,帮着清*杀害了好些抗清的明朝大臣和将领,还杀死了明朝的五个亲王。凭着这些“大功劳”,清朝皇帝让他当了大官。洪承畴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好多人来给他祝寿。不料,最后又来了一个披麻戴孝的人,是洪承畴过去的学生,穿着孝给“老师”送寿联来啦!管事人把寿联送进去,洪承畴打开一看,脸一下变得又*又绿。原来,这个学生写的是: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鉴,在这里当镜子讲,法,在这里是动词,当“效法”讲。这副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是,有人光明磊落,在历史这面镜子里,光彩夺目,流传百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可也有人没报答朝廷的大恩,倒对朝廷恩将仇报,投降敌人,当了可耻的帮凶。这副对子还是嵌字联。上联嵌上了“史可法”仨字。史可法是南明大臣、抗清名将。他率领扬州*民坚守孤城,宁死不投降。城被攻破后,史可法被俘,英勇牺牲了。下联嵌上了“洪成仇”仨字;“成仇”是“承畴”的谐音,就是指洪承畴。这副对子嵌上这两个人名,一忠一奸,成了强烈对比:一个是宁死不屈的爱国者,一个是贪生怕死的卖国贼;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据徐珂《清稗类钞》第四册。86.“万事不如杯在手”的昏君清*占领北京以后,在南京的官员们准备立一个新皇帝。当时逃到南京的有潞王和福王。正派大臣像史可法等人,主张立比较好的潞王为帝。可奸臣马士英、阮大铖都主张立光会吃喝玩乐的福王为帝。他们打算立个糊涂皇帝,好把大权抓在自己手里。马士英串通了一些掌握*队的总兵,硬把福王朱由崧[sōng]立为帝,定年号为“弘光”。朱由崧是个光会吃喝玩乐的家伙,大敌当前,他还下令四处找美女,闹得老百姓连夜嫁闺女娶媳妇,人人心慌,家家不宁。马士英一伙就借机会卖官搂钱,只要给钱、不学无术的无赖也能当官。这一下,南京城里的大官小官满街都是。老百姓恨透了这伙昏君奸臣,就编了歌谣骂他们: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相公只爱钱,皇帝但吃酒!职方,是兵部的中等武官;相公,就是丞相,指奸臣马士英一伙。朱由崧又盖了个新宫殿——兴宁宫。新宫盖成了,他让大臣们每人写副楹联。大臣们写好了,朱由崧在里面左挑右选,挑了一副顶满意的,马上让人挂在宫里。福王看上眼的这副“好联”,到底写了些什么呐?原来,上面写的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闹了半天,朱由崧顶喜欢的就是“万事不如杯在手”!好一个酒鬼皇帝!这伙昏君奸臣当权,南京朝廷还长的了?不久,史可法被排挤走了,在扬州战死。史可法一死,清*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福王听了,一点也不着急,让人把所有的城门都紧紧关上,然后叫来一帮唱戏的,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唱戏喝酒。一直折腾到半夜,朱由崧一挥手,把他们打发走了,自个儿也带着十几个亲信太监,开城门跑了。可福王没跑多远,就让清*给追上逮住。这位“万事不如杯在手”的福王,被清*押到了北京,砍了脑袋。不到一年的弘光*权就灭亡了。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故事》。87.一副痛骂马、阮二奸的对联南明时期,江南人民恨透了祸国殃民的奸臣马士英、阮大铖。有人在马士英的府门外贴了这样一副对联:闯贼无门,匹马横行天下;元凶有耳,一兀直捣中原。表面看,好象在骂李自成。李自成号称“李闯王”,人们编了这样的歌谣来欢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就是不用向官府和地主交纳粮食、租税了。可统治者却恨透了李自成,恶狠狠地骂他是“闯贼”。那些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常跟着这样说。实际上,对联里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闯贼无门”,“闯”字无有“门”,就剩了“马”——这是骂马士英是个大国贼!“元凶有耳”,“元凶”的意思就是“祸首”。“元”字旁有个“耳”,就是“阮”——这是骂阮大铖是个祸国殃民的元凶!88.阎应元写联表忠心江苏省江阴县有座阎典史祠堂。这是老百姓专为纪念明末抗清各将阎应元修建的。祠堂的大门两边,写着一副对联: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十万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阎应元是明朝末年的北京人,在江苏江阴县当典史。清*向江南进攻的时候,有二十多万清*包围了小小的江阴城。江阴城里的明朝官兵只有几千人。面对几十倍的敌人,阎应元挺身而出,把全城的官兵百姓组织起来,英勇抗敌。这副对联就是他在这个时候写下的。上联中的“带发”,指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下了“剃发令”,命令汉族人要按满族人的习惯,剃掉脑门上边的头发,要是不服从,就砍掉脑袋。他们把这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江阴人民忠于明朝决不投降,决不剃发,“带发”坚守江阴“八十日”,显示了明王朝还有宁死不屈的人物。这就叫“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明太祖建立的明朝,到崇祯皇帝,共有十六朝]。下联“十万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是说十万江阴*民生死与共,守住了明朝方圆一百里的土地[江阴城方圆不过百里]。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阎应元的这副对联极大地鼓舞了江阴*民。大家坚守城池,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打死清*七万多人,包括三个亲王和十八个将*。后来,城被攻破,江阴人民又在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巷战。江阴城被攻破的那一天,阎应元跳河自杀未成,被清*抓住,英勇就义了。据明·许重熙《江阴守城记》,《后记》,清·韩涛《江阴城守记》卷上,清·沈涛《江上遗闻》,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庙记下》。89.台湾郑成功庙的一副对联在台湾一共有五六十座郑成功庙,其中要数台南市的郑成功庙最有名了。这座庙里的大殿中,有高大的郑成功塑像,庙里的一棵古树,传说是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以后,亲手种的。庙里有一副有名的对联: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是明末人。当时清*已经占了北京,打下了大半个中国。秀才出身的郑成功,坚决参加了抗清斗争。他曾经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北伐,可惜没有成功,又退回了厦门。但他的反清活动,极大地振奋了人心,也为读书人作了榜样。这就是上联说的意思。郑成功在一六六一年率领部队二万五千人,坐着大小战舰几百艘,洁浩荡荡,向台湾进发。经过九个多月的激烈战斗,打败了荷兰侵略者,台湾岛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中国的大统一立下了丰功伟绩。这副对联是清末台湾布*使唐景崧[sōng]写的。唐景崧非常佩服郑成功,在对联里只用“由秀才封王”和“驱异族出境”短短十个字,就概括了郑成功的经历和历史功绩。联中还号召“读书人”和“有志者”,以郑成功为榜样,打击侵略者,保卫祖国,“再鼓雄风”!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队被日本*队打败。第二年,清*府跟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其中有一项条款,是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满腔怒火,坚决反对。后来,台湾人民组织了民主国,推选唐景崧当总统。可不久,日本强盗攻入了台湾,唐景崧被迫逃离台湾,回到了大陆。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二《题署》。90.“一枪戳出穷鬼去”归庄,字玄恭,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明朝末年,清*打到了他的家乡。归玄恭就跟好朋友顾炎武一道,参加了家乡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归玄恭化装成和尚逃走了。归玄恭的书法和绘画都挺出色,他写的诗、文也不错。归玄恭写过一首俗曲叫《万古愁》,有两千多字,非常有名。归玄恭有一肚子学问,可他不想给清朝统治者干事。有时候心里憋闷得慌,他就装疯卖傻地胡说八道。别人都叫他“归半疯儿”。归玄恭听了,还嘻嘻哈哈地傻笑。归玄恭家里穷极了,椅子坏得没法挪窝——一动就散架,他就拿绳子拴绑起来凑合用。屋门破得关不上,他从来就没修过,也是拿绳子拴拴了事。反正小偷决不会算计他:屋里有什么可偷呐?归玄恭苦中取乐,还写了一条横幅,贴在屋里正中。横幅写的是:结绳而治意思是,屋里的桌子、椅子,还有大门什么的,甭管多破,我拿绳子一系[jì],就齐了,全“治”好了。归玄恭还在自己的屋门两边,贴过这样一副楹联: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境接幽冥之地,人何寥落、鬼何多!幽冥,是迷信里说的所谓“阴间”。这副联意思是说,我们老两口住在“安乐窝”里,妻子太聪明,丈夫太古怪。周围可真够荒凉的,大概是挨着“阴间”的边儿上了。要不,怎么人这么少,“鬼”这么多!归玄恭说的“人少鬼多”,其实是在骂当时的社会太黑暗了,好人少,吃人的恶鬼多!有一次大年初一,他在外院的破门上贴了这么一副春联:入其室,空空如也;问其人,嚣嚣然曰。“嚣嚣”在这儿读áoáo,意思是得意洋洋的样子。归玄恭的对联是说:走进我这个家,屋里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要是打听一下屋里的主人,我就洋洋得意地笑着跟你聊聊。对联写出了归玄恭以穷为乐,坚决不跟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又有一年过春节,归玄恭在大门外贴了这么一副对子:一枪戳出穷鬼去;双钩搭进富神来!戳,当“刺出去”讲。归玄恭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乐观的精神。第二天一大早,人们看见了这副春联,都笑得前仰后合。据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三,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91.嵌字联智骂叶县官清朝初年,广东有个县官叫叶初春,是个“搂钱榨油”的老手,把老百姓坑害苦了。百姓们恨透了这个叶县官。这一年,灯节快到了。叶初春在县衙门的大门口搭了个大席棚,上面挂了好些灯笼,打算着到时候得好好乐一乐。百姓们看姓叶的这么臭美,都恨得牙根直痒痒。有几个小伙子合计了一下,写了一副长长的对子,偷偷贴在了席棚的两边。这副对子写的是: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上联写的是,到了“霜降这个季节,田野里的菜叶儿都会被冻死,活不了啦。下联写的是,过元宵节,正赶上天下雨雪,冻得人们浑身哆嗦,都埋怨初春[过了春节就是元宵节,这会儿算是“初春”]碰上了倒霉的坏天气。上面说的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实这是一副嵌字联,在对联里塞进了“叶初春”三个字。实际的意思就成了:全县几十万老百姓[“四野”的“万民”]“难容”、“皆怨”你叶初春!老天要是有限,赶快让你这个“叶寒霜”滚蛋吧!第二天,人们看见了这副对联,一个个拍手叫好,甭提有多解气了。据清·小石道人《嘻谈录》。92.龚炜十岁对佳句龚炜[wěi]是清初的文人。他小时候的私塾老师是位姓。王的先生。龚炜十岁那年学习对课,王先生出了个上句让他对:燕语微风日;上句是说,在和暖的微风里,燕子们在喃喃细语。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这里还用了拟人手法,把燕子人格化了,写得挺有趣味。龚炜对的下句是:莺啼细雨春。是说,*莺在春天的蒙蒙细雨中婉转欢唱。龚炜对的也是一幅春天的美景。两句对仗也十分工整,不单每个词都两两相对,而且声调对得也很工整:燕雨微风日仄仄平平仄莺啼细雨春平平仄仄平王先生听了,十分高兴,连连夸他对得好。可不,十岁的小龚炜能对出这样的佳句,确实不简单。据清·龚炜《巢林笔谈》卷四。93.偏旁巧对儿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写诗作对子。有一天,他跟几个文官聊天儿,出了个上联。让他们对:水冷酒,一点水,二点水,三点水;是说“水”[就是“冰”字]、“冷”、“酒”三个字的偏旁,分别是一点、两点、三点。大臣彭元瑞听了,张嘴就对出了下联:丁香花,百人头,千人头,萬人头。“丁”、“香”、“花”三个字的字头“一”、“一”、“艹”,正是“百”、“千”、“万”[“万”的繁体字]的字头。一”、“艹”,正是“百”、“千”“萬”[“万”的繁体字]的字头。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对语敏捷》。94.乾隆皇帝的算术对儿乾隆皇帝二十五岁开始当皇帝,当了六十年把皇位让给了儿子颙琰[yǒngyǎn,就是嘉庆皇帝],自己当“太上皇”。他,正是活了八十八岁,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命皇帝”。乾隆帝七十五岁的时候,他当皇上整整五十个年头了。这年正月,他在皇宫里的乾清宫搞了个“千叟宴”[叟shǒu,就是上了岁数的男人]。他把全国活到六七十岁的大臣、官员、将领,还有老兵、老百姓,总共有四五千人,都请到皇宫的乾清宫里,开了个盛大的酒会。乾隆搞这么个隆重的“千叟宴”,主要为了显摆[xiǎnbaì]自个儿是个“仁君”,治国有方,当时是个“太平盛世”。乾隆帝宴请的老人里边,有个顶老的“寿星”,已经活了一百四十一个年头了。乾隆帝见了这位“老寿星”,高兴极了。他猛地灵机一动,就拿“老寿星”的岁数,想了个上联,让大臣们来对下联。乾隆帝出的是个算术联,挺有意思: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人满六十岁叫一个“花甲”。“重”[chóng],在这儿是“双”的意思。“花甲重开”就是两个“花甲”:60岁×2=岁。“三七岁月”,“三七”是二十一岁。“外加三七岁月”,岁+21岁=岁。正好是“老寿星”的岁数。乾隆帝用中国算岁数的方法,凑成了一百四十一岁,还真不简单。乾隆身边的好多大臣听了,是猴吃芥末[jièmo]——干*眨巴眼,对不上来。这会儿,一个叫纪晓岚的说话了: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人活到七十岁叫“古稀之年”。“古稀双庆”,就是两个“古稀”:70岁×2=岁。“春秋”,指一年。“还多一个春秋”,就是岁+1岁=岁,也恰好是“老寿星”的岁数。乾隆帝的算术对儿出得妙,纪晓岚的下句也对得巧,真算得上是一副算术趣对儿。95.纪晓岚续联气先生纪晓岚本名叫纪昀[yún],是清朝有名的学者、目录学家。他当过乾隆皇帝的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他主编了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这部大丛书收各种书有三千五百多种,一共七万九千多卷,装订成书有三万六千册,总共九亿九千七百万字!他还主编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卷,这本书到现在还特别有用,解放后印了好多次。纪晓岚是个大学问家,他作的对子也挺有名,不少好对联流传到今天。纪晓岚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做完了功课就跑到后院去玩。有一次,他在院里的砖墙上掏了一个窟窿,里边养了只小家雀儿[就是麻雀],他怕鸟飞了,就在洞口堵上了一块砖头。往后,纪晓岚每次喂鸟,招得好多学生都跑来玩。没几天,这个秘密就让老师石先生知道了。石先生挺生气,就偷偷把洞里的家雀儿掏出来摔死,然后把死鸟又塞进了窟窿里,再拿砖头堵上。石先生还在洞边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等到纪晓岚再去喂鸟的时候,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挺纳闷儿,猛一抬头,瞅见了先生写的句子。纪晓岚才知道小鸟被石先生摔死了。他又心疼又生气,想了想,就在那句话的旁边,添上个下句:粗毛野兽石先生!第二天,石先生看见了这个下句,气得要死。他把纪晓岚喊来,说他不该骂老师是“粗毛野兽”。纪晓岚笑着对石先生说:“我没骂您呀,我不过是给您写的上句对了个下句。您看,‘粗毛’对‘细羽’、‘野兽’对“家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不是都挺合适吗?您说哪个词对得不工整?要不,您重新写个下句,让我们看看。”石先生皱着眉头,捻[nìǎn]着胡子使劲地对下句,可半天也没想出来。96.有趣的回文联有一种对联,利用汉字的特点——每个方快字[在这儿是词]都有自己独立的意思,有时候正着念和反着念全能讲通。这种对联就叫“回文联”。乾隆皇帝作过一副有名的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上联是说,客人上“天然居”饭馆去吃饭[“天然居”是当时北京一家饭馆的名字]。下联是上联倒着念,意思是,没想到居然象是到了天上的客人。正念、倒念全讲得通,上下联的意思也有联系。乾隆皇帝想出了这副回文联,心里挺得意。他就把这副联,当成是一个上联,说给了大臣们,让他们按格式对个回文下联。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言声。还是纪晓岚有本事,说出了自己的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大佛寺”是北京东城的一座有名的大庙。这个回文下联正念、倒念也都讲得通,前后句的意思也有联系。前半句是说,人们路过大佛寺这座庙。后半句是说,庙里的佛像大极了,大得超过了人。纪学士的下联,想得真不错。这副回文联放到一块就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据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97.摇手掌答对下联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俩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子?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这么个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手巴掌,跟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孤掌,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对句的“三长两短”跟出句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98.纪学士对句谢皇上纪晓岚的学问好,乾隆皇帝挺喜欢他,就让他当自己的侍读学士[陪着皇上,专给皇上读书、讲书的学士]。可时候一长,纪晓岚就觉得有点闷得慌。整天得陪着皇上,不能随便离开一步不说,还得事事小心,处处留神。要是说话走了嘴,惹得皇上生了气,可不是闹着玩的。而且,自己的亲人也没法见到。纪晓岚为这事发愁,人也瘦了,脸也*了,成天没精打采的。乾隆皇帝看出来纪晓岚不大安心。有一天,他半开玩笑地对纪晓岚说:“纪学士,我看你脸色儿不大好,是不是有心事呐?我琢磨着,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这个出句是个合字联,“口”、“十”、“心”合成个”思”字,还是个复字联,连着用了四个“思”字。纪晓岚一听,干脆实话实说吧,就冲乾隆帝磕了一个头说:“皇上猜对了。要是您能给我几天假,让我回家看看老小,那就太感谢您了。我是——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纪晓岚对的也是合字联,“言”、“身”、“寸”合成了“谢”字,同时还重复用了四个“谢”字。乾隆帝听纪学士对得这么高明,心里一高兴,当时就给了他假,让他回家看看。99.乾隆帝与纪晓岚斗对有一天,乾隆帝给纪晓岚出了个上联:两碟豆;纪晓岚对:一瓯油。[瓯oū,杯]乾隆帝改嘴说:“我念的是——两蝶斗;”纪晓岚一听音变了,也改嘴说:“我对的是——一鸥游。”[鸥oū,一种水鸟]乾隆帝又说:“我念的是——林间两蝶斗;”纪晓岚马上说:“我对的是——水上一鸥游。”看,纪晓岚的脑子有多灵!.乾隆皇帝的自贺联过生日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写副寿联,这种对联叫自贺联。乾隆皇帝在七十岁生日的时候,就写了一副自贺联。他写的是: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曾孙余一人。十岁是一旬[xún],“七旬”就是七十岁。“天子”是指皇帝。上联是说,活到七十岁的皇帝,从古到今,只有六个人。这六位“七旬天子”是:汉武帝刘彻在位五十四年,活了七十岁;梁武帝萧衍[yǎn]在位四十七年,活了八十六岁;武周皇帝武则天在位十五年,活了八十二岁;唐明皇李隆基在位四十五年,活了七十八岁;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活了七十一岁;加上乾隆皇帝自己一共是六个。下联的“余”是代词,指“我”。是说,这些七旬皇帝能够五世同堂的,就是能见到自己第四代孙子的,那只有我一个人。看来。乾隆对自己的长寿,多子多福,是十分的得意。到了一七九○年八月,他八十岁生日的时候,乾隆当皇帝已经长达五十五年。左都御史窦光鼎特意给皇上写了一副寿联,献给了乾隆:天数五,地数五,五十五年,五世同堂,共仰一人有庆,春八十,秋八十,八旬八月,八方万国,咸呼万寿无疆。窦光鼎的对联把乾隆皇帝捧得浑身上下舒坦极了,乾隆赏给了他好多财宝。其实,这副对联的内容,没什么可取之处。不过,联里嵌上了乾隆的生日、年龄、在位时间,共有十四个数字,对仗工整,还是挺巧妙的。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灯谜联难倒君臣有一年元宵节,乾隆帝在宫中张灯结彩,君臣一块猜灯谜取乐。乾隆帝一连气猜中了好几个灯谜,挺得意。他兴致勃勃地跟大臣们又来到了另一盏大彩灯眼前。只见上面写着一副用对联写成的灯谜:黑不是,白不是,红*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乾隆帝一连把这副灯谜对联看了三遍,也没猜出来,身边的大臣也都摇头咂嘴,连说:“难猜,难猜!”乾隆帝就对身边的纪晓岚说:“这个灯谜是你编的,乱七八糟的真叫人莫名其妙,谜底到底是什么呀?”纪晓岚笑了,对皇上和周围的大臣们说:“最常用的颜色是红、*、蓝、白、黑。其中的蓝色里最深的,又叫青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所以,上联的前半句‘黑不是,白不是,红*更不是’,那就是个‘青’。后半句说的是“犬’,犬跟狐、狼、猫、狗差不多[古时候的“狗”和“犬”是有区别的,小个儿的叫“狗”。大个儿的叫“犬”],犬虽说是人们家里养着用来看家的,可它不算是家畜。马、牛、羊才算是家畜:当然,它更不是野兽了。前半句的谜底‘青’,跟后半句的谜底‘犬’合起来,是个‘猜”纪晓岚看大伙儿听得连连点头,笑着接着说:“下联的前半句是个‘言’字,言者,字也。字嘛,当然‘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了[《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一部很有名的书]。后半句是个‘迷’字,‘对东西南北模糊’——不是‘迷’是什么?‘言’跟‘迷’合到一块,就是个‘谜’字。谜语称得上是‘虽为短品,也是妙文’呀!”纪晓岚看着大伙儿呵呵地笑了:“这副灯谜对联的谜底就是——猜谜。”乾隆帝听了,哈哈大笑,连连说:“有意思,有意思。”大臣们也个个佩服得五体投地。.“南北通州”和“东西当铺”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通州。乾隆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个上联,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个上联用“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了面面相觑,大伙儿使劲想各处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还是纪晓岚有办法,他没有死抠(抠kōu)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字大招牌的当铺[当铺是旧时代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马上想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个字:“东”、“西”、“当”、“铺”,重复组成。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通州南北》。.一心编联句失身落水中乾隆年间,有个文人叫刘维谦。一年秋天,他逛完西湖以后,乘着兴致连夜坐小船回家。坐在船头上,他抬头看着天上圆圆的月亮,侧耳听着岸边秋虫的轻轻叫声,远处的村子里还时而传来声声的犬吠。这一切使得农村的夜晚显得更静了。刘维谦触景生情,脑子里冒出了这么两句:犬吠孤村月;蛩吟两岸秋。“吠”[fèi]就是狗叫声,“蛩”[qióng]是蟋蟀,“吟”,在这儿是低声叫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一轮明月照着远处孤零零的村子,村里不时传来“汪汪”的狗叫声。在这个深秋的夜晚里,两岸的蛐蛐儿和秋虫们在轻轻地吟唱着。深夜显得多静啊!刘维谦对自个儿琢磨出的联句十分满意,他摇头晃脑地一个劲儿的反复吟诵,着了迷似的想着句子里的情景。突然,“扑通”一声响,打破了深夜的宁静,船舱里的人全被惊醒了。大伙儿走到船头,借着月光一看:哎呀,不好!有个人正在水里挣扎呐。大伙儿赶紧七手八脚地把水里的人捞了上来,仔细一看,是刘维谦。原来,他琢磨联句想得发了呆,不留神身子一歪,掉进了河里。幸好人们发现得早,把他救了上来。虽说刘维谦这会儿成了个“落汤鸡”,可他苦心作联句的事,一下子传扬开了,一时成了美谈。据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魏源九岁应对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他九岁时去参加湖南邵阳县的童子试。当地县令指着茶杯上画着的太极图,出了个上联让他来对:杯中含太极;“太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认为太极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太极图”是根据这种理论画的一种示意图,由两个一黑一白的对称的鱼形相对组成一个圆形图像。这种理论很深奥,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这时,魏源怀里正揣着两块充饥的烧饼。他摸了摸怀里的烧饼,对出了下联:腹内孕乾坤[qiánkūn]。县令听了,十分惊讶,问他:“你说说什么叫‘乾坤’呀?”魏源拿出烧饼来说:“天地叫做乾坤,这烧饼一块像天,一块像地,我把它们吃下去,心里就要想着天地间的大事。”县令和周围的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人小志气大。.第一个楹联专家的身世联儿清朝的梁章钜是大学士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梁章钜考上进士以后,当了几十年的官。往后上了岁数,他就辞官回到了家乡,把精力全用在了写书上,留下的著作多达七十多种。梁章钜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他对对联有特殊的爱好,写了一本专讲对联的书,叫《楹联丛话》。这本书一共有十二卷,把对联分成了十类。梁章钜对对联的起源和各类对联的特点都作了研究,书里搜集了好多好联。这本书成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对联的专书,在我国对联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后,他又写了《楹联续话》、《楹联三话》,他儿子梁恭辰又写了《楹联四话》。他们父子俩还写了《巧对录》、《巧对续录》。梁章钜是我国专门研究对联的第一个学者。梁章钜七十岁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王叔兰送给他一副寿联。寿联写了他一生的经历和贡献: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上联是写,梁章钜二十岁的时候,在省里考上了举人;不到三十岁,成了进士;四十岁在朝廷里当了礼部主事;五十岁到外省去做太守;六十岁的时候,去广西、江苏当巡抚、总督[清代把到外省去做总督、巡抚,叫做“开府”];快七十岁了,因为年老有病,辞官回到了家乡;打这儿起,闲暇[xiá]的日子多因了,过得挺逍遥自在,成了个有福气的人。下联是写梁章钜的一生著作之多。他写的著作里,简要明了的有《古格言》十二卷,详细的有《退庵随笔》[庵ān]二十四卷,广博的有《论语旁证》二十卷、《孟子集注旁证》十四卷、《三国志旁证》二十四卷,精密的育《文选旁证》四十六卷,巧妙的有《楹联丛话》、《二话》、《三话》共十八卷,丰富多彩的有各种诗集;先生擅长[擅shàn]写作,一生的著作真是多极了。挠*下联里的“名山”是个典故,不是指有名的大山,而是指著作。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完《史记》以后,曾经说过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将来能流传下去。后人就把写书,叫做“名山大业”。有人称赞梁章钜是“著述等身”,就是说他一生写出的书,要是摞[luò]起来,就跟他的身子一般高。他写的书有多多书,呀!据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第一个楹联专家的身世联儿清朝的梁章钜是大学士纪晓岚的得意门生,后来成为有名的文学家。梁章钜考上进士以后,当了几十年的官。往后上了岁数,他就辞官回到了家乡,把精力全用在了写书上,留下的著作多达七十多种。梁章钜博览群书,知识广博,他对对联有特殊的爱好,写了一本专讲对联的书,叫《楹联丛话》。这本书一共有十二卷,把对联分成了十类。梁章钜对对联的起源和各类对联的特点都作了研究,书里搜集了好多好联。这本书成了我国第一部研究对联的专书,在我国对联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以后,他又写了《楹联续话》、《楹联三话》,他儿子梁恭辰又写了《楹联四话》。他们父子俩还写了《巧对录》、《巧对续录》。梁章钜是我国专门研究对联的第一个学者。梁章钜七十岁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王叔兰送给他一副寿联。寿联写了他一生的经历和贡献: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上联是写,梁章钜二十岁的时候,在省里考上了举人;不到三十岁,成了进士;四十岁在朝廷里当了礼部主事;五十岁到外省去做太守;六十岁的时候,去广西、江苏当巡抚、总督[清代把到外省去做总督、巡抚,叫做“开府”];快七十岁了,因为年老有病,辞官回到了家乡;打这儿起,闲暇[xiá]的日子多因了,过得挺逍遥自在,成了个有福气的人。下联是写梁章钜的一生著作之多。他写的著作里,简要明了的有《古格言》十二卷,详细的有《退庵随笔》[庵ān]二十四卷,广博的有《论语旁证》二十卷、《孟子集注旁证》十四卷、《三国志旁证》二十四卷,精密的育《文选旁证》四十六卷,巧妙的有《楹联丛话》、《二话》、《三话》共十八卷,丰富多彩的有各种诗集;先生擅长[擅shàn]写作,一生的著作真是多极了。挠*下联里的“名山”是个典故,不是指有名的大山,而是指著作。汉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写完《史记》以后,曾经说过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将来能流传下去。后人就把写书,叫做“名山大业”。有人称赞梁章钜是“著述等身”,就是说他一生写出的书,要是摞[luò]起来,就跟他的身子一般高。他写的书有多多书,呀!据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小学童出联难学*李调元是清朝有名的文学家,他在乾隆朝考上了进士,后来到广东去当学*[学官,是朝廷派到各省专管童生考秀才、秀才考举人的官]。当地有个姓傅的小童生[准备考秀才的读书人,不管岁数大小都叫“童生”;要是八十岁还没考上秀才,还得叫“童生”],听说这位李学*能对对子,心里就有点不大服气,倒憋着“考考”学*大人。傅童生琢磨了几天,想了个主意。这天早上,他在李调元要路过的道上,搬了三块大石头,在道中间垒成了一座“桥”。他坐在旁边等着。不大工夫,李调元坐着轿子过来了,走在前边的差役,一看三块大石头挡着道儿,就过去把石头踢到路边去了。小傅看了,就跑来成心跟差役争吵,让他赔“桥”。李调元听见争吵,就钻出了轿子,一看是个小孩,挺奇怪。没等李调元说话,小傅就上前行了礼,然后说:“学*大人,我听说您特别会作对子。学生我有个上联,请大人对下联。”李调元一听,笑了,说:“什么上联呐?你说说看。”小傅一指那三块石头说:踢破磊桥三块石;李调元起初一听是个七字对儿,以为“白玩儿”,可一细琢磨,没那么容易。这是个拆字对儿,“磊”字被“踢破”,就变成三个“石”了。李调元盯着那三块石头,想了好半天,楞没想出下联来。他只好跟小傅说:“我再想想,明儿早上还在这儿,我告诉你下联。”李调元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在屋里坐着发呆。妻子看他那模样,心里好笑,问他怎么了。李调元就把道儿上的事说了。妻子一听,“扑哧”笑了,说:“这有什么难的,亏您还是学*大人呐!你就对个——剪开出字两重山。”这也是个拆字联,“出”字一“剪开”,不正是两个“山”吗?李调元听了,乐得眉开眼笑。第二天早上李调元又去了,小傅早在那儿等着呐。李调元就把下联说了。小家伙一听,哈哈大笑,说:“我猜这个下联不是您想的,倒象是女人想出来的。”李调元吓了一跳,赶紧问他:“你怎么猜是女人想的呐?”小傅说:“您想呀,男子汉气魄大,爱用‘劈’呀、‘砍’呀的这些字眼儿。女人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老在屋里用针线呀、剪刀呀做些针线活儿,她们才爱用这个轻巧的‘剪’字呐。大人说,是不是呐?”李调元听了,闹了个大红脸,可心里真佩服小家伙的聪明劲儿。.李啸村送郑板桥的“三绝”对儿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他从小就没了母亲,生活挺苦,可他特别要强,学习努力,乾隆年间考上了进士。郑板桥在山东当县官的时候,替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来得罪了朝廷里的大官,干脆把官印一扔,辞职不干回家了。他在家写字、画画儿,连带着作诗,靠卖字卖画儿过日子。他的诗讲究说真话,有股子正气;他的书法揉合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几种笔体,有独特风格;他的画更有名,特别是兰花、墨竹、怪石这几样儿,画得尤其好。人们把郑板桥诗、画、书法,说成是“三绝”。有一天,郑板桥正在家里跟几个朋友聊天,他的好朋友李啸村来串门。郑板桥连忙招呼李啸村坐下喝茶。一个客人说:“李先生出口成章,作副对联吧。”李啸村笑了,说:“我正是送对联来的。”说着,从袖子里掏出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三绝,诗书画;客人们一看,写的正是郑板桥,都点头说好,可大伙儿一时谁也想不出个下联。客人们就撺掇郑板桥对个下联。郑板桥摇了摇脑袋说:“难对。宋朝那会儿,辽国使臣出了个‘三光,日月星’的上联,大学士苏东坡对了‘四诗,风雅颂’,人们都说苏学士对得绝,夸这副对子是绝对儿。这会儿李兄出的上联也够绝的,大伙儿好好想想,要是对不出来,咱们可都甭吃饭!”这伙人在屋里抓耳挠腮地想下联,过了好半天,郑板桥对李啸村说:“李兄,你也给想个下联。”李啸村没言语,笑呵呵地又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张条幅。大伙儿打开一看,上面写的是:一官,归去来。原来,这正是个下联。“一官”就是指郑板桥,他不是当过县官吗?”归去来”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陶渊明弃宫回家以后,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挺有名,叫《归去来辞》。“辞”是一种文体。“归去来”的意思是:离开闹哄哄的官场,不当官了,回家去!李啸村用陶渊明的事儿,来说郑板桥这会儿的遭遇,是太合适不过了。大伙儿看了下联,都佩服李啸村对得妙。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又一副偏旁巧对儿阮元是清朝中期的有名学者,他编的《经籍纂诂[zuǎngǔ]》、《十三经注疏》这些书,到今天也挺有用。阮元考上进士以后,当过编修,还当过两广[广东、广西]*和云贵[云南、贵州]的总督。他做总督的时候,对英国侵略*]在边界上的骚扰、捣乱,进行了坚决打击。有一天,嘉庆皇帝颙琰[yóngyǎn]请阮元喝酒。喝到半截儿,嘉庆皇帝笑着对阮元说:“你能用自己的名字,对个下联吗?”阮元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一句:“伊尹。”伊尹是商朝汤王的大臣,顶受汤的重用了,帮着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阮元的下联不单光对上个人名,更有意思的是:自己的名字是“阮元”,“元”是“阮”的偏旁;对的“伊尹”,“尹”正好也是“伊”的偏旁,而且“元”和“尹”这两个偏旁,全在字的右边。多妙!嘉庆皇帝听了,连声夸奖。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对语敏捷》。.小吴济巧对人名联清朝时候,苏州有个吴济,九岁就特别会对对子。他自己还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家里: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小吴济是说,屋太小了,要是把家门挪到靠着山坡的地方,把山坡当个大床该多好啊;小破屋老得修修补补,一下雨就发愁,怕把屋里的书给淋[lín]湿了。吴济和一个叫张济的小伙伴一块儿在小学校里念书。一天,学校来了个客人。客人听说小吴济会对对子,就出了上联说:张、吴二济联床读;是说,张济、吴济你们两个叫“济”的,坐在一块儿[“联床”]读书学习。小吴济听了,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个下句:严、霍同光间世生。吴济说的是两个都叫“光”的古人:严光和霍光。严光是东汉初期的一个名人。他跟汉光武帝刘秀是老同学。等到刘秀当上皇帝以后,让严光出来当官儿。可严光不当,还改名换姓藏到山里去了,死也不肯出来。霍[huò]光是比严光早一百多年的西汉时候的*治家,当了二十多年的大官儿。“间世生”[间jiàn,隔着]的意思,就是他俩是隔代人。霍光和严光这俩叫“光”的,一个是西汉人,一个是东汉人。隔着一百多年呐,还不是“间世生”?客人见吴济对得又快又好,肚里的历史知识还真不少,连连地夸奖他。据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十字短联说了一生安徽霍山县有座山叫韩侯岭,岭上有座淮阴侯墓。淮阴侯就是秦未汉初时候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帮着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被汉高祖刘邦封为楚王,可后来又降成了淮阴侯。淮阴侯墓前边的祠堂里有这样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别看上下两联只有短短的十个字,可这两句差不多说.昭明太子读书台的一副对联杨州有个昭明太子读书台。昭明太子是南北朝时候梁武帝的儿子萧统。萧统从小聪明好学,他把前人和当时的有名作家总共挑出了一百三十多个,选出了他们写的好文章四百八十篇、好诗七百多首,编了一部《文选》。《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刻印流行以后,受到所有读书人的欢迎。这本书成了后代知识分子读书学习的重要课本,影响很大。可惜萧统太子只活了三十岁,没能当上皇帝。梁武帝送给早死儿子的谥号[谥号shìhào,封建时代皇上、太子、大臣死了以后,得到的称号]是“昭明”——明亮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管萧统叫“昭明太子”了。扬州昭明太子读书台是萧统成年累月读书的地方,这儿有绿竹清溪,夏天也非常凉快,是看书学习的好地方。有人给读书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五六月间无暑气;百千年后有书声。上联的“五六月”是阴历,阳历就是七八月,正是顶热的盛夏,可读书台凉爽宜人,没一点“暑气”,萧统在这儿正津津有味地读书、编《文选》。下联是说《文选》编成、刻印、流行以后,影响之大。《文选》编成的时候,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欢迎,成了必读之书。确实是这样,《文选》编成以后,各个朝代都刻印过。解放以后,中华书局也影印了《文选》,供文学爱好者和研究看来使用。.“五品天青褂”和“六味地*丸”清朝,扬州有个卖药的掌柜的叫陈见山,他挺会做买卖,药铺越开越大,钱也就越赚越多。陈见山钱多了,觉着光当个药铺掌柜的不过瘾,打算弄个官当当。可他一字不识,怎么能当官儿呐?谁想到,他还真当上了个五品官!原来,那会儿清朝腐败极了,*府缺钱,就想了个法子,允许老百姓花钱买官儿当,把这叫做“捐官”。陈见山就是花了好些银子买了个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厅长]的。他穿上了天青褂五品补服[官服],整天美不唧儿地在城里晃悠。赶上城里一些喜庆宴会,陈同知——过去的陈掌柜,就穿上五品天青补服,人模狗样儿地高高坐在上头。一些正派人可讨厌他了。这一天,有一家正举行酒会,陈见山穿着官服又来了,一进屋就大模大样地坐在了中间。一个书生看他那份儿德性,气就不打一处来,他脑子一转,对大伙儿说:“我这儿有个对子上句儿,请诸位对个下句儿。”书生冲客人们挤了一下眼睛说:五品天青褂;旁边一个年轻人,马上大声念了个下句儿:六味地*丸!下句儿不单对得工整,还特别逗乐儿。是说上面这位身穿“五品天青褂”的大老爷,其实不过不个卖“六味地*丸”[中药名]的!在座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陈见山气得脸色铁青,一甩袖子走了。据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一。.“席上常常撒酒风”清朝,有个私塾[sīshú,私人办的小学校,一般只有一个老师]先生,平时好[hào]喝几杯,喝醉了就借酒撒风。学生们看见了,都觉得挺好笑。有一天,先生上对课[先生出上句,学生按要求对出下句。这是为往后做诗打基础],让一个学生来对对子。先生先说了一个字:雨那个学生也对了一个字:风先生又在“雨”前边添上了两个字:催花雨学生看了看先生,想到了先生平时喝酒以后的样子,就打算开个玩笑。他也添上了两个字:撒酒风先生听了有点不自在,可还想试试学生的学问,就又添上了四个字,成了七字联儿:园中阵阵催花雨;先生说的是花园里的各种花木长满了花骨朵儿,一阵阵细雨轻轻地飘撒在枝叶和花骨朵儿上。满园的鲜花一块开放,该有多美!可他的这个淘气学生,对得下句实在是不大美。学生对的是:席上常常撒酒风。先生听了,自嘲地说:“你对得倒还工整,就是不该说我先生的短处!”据清·*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李状元拍马有方清朝嘉庆年间,有个状元叫李绍仿。他中状元以后,正赶上嘉庆皇帝过生日。皇上叫大臣们人人写一副贺联,然后评出最好的一副来。文武百官一看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就争先恐后地写好贺联送了上去。大家都交上去了,单单就剩下了状元李绍仿没交。一个朋友就劝他:“你是今年的状元,好歹你也得写一副送上去,兴许还能讨得皇上的欢心,那可就走红运了。不然,皇上怪罪下来,不是玩的!”李绍仿听了,哈哈大笑:“谁说我不写?我不是不写,要写准得评上第一!”身边的官员们一听,都觉得这个姓李的也太狂了。大伙儿就冲他挤眉弄眼的,有的还撇撇嘴。李绍仿看大臣们都挺不服气,也没再说什么,“嘿嘿”地冷笑着走了。他回家后,马上把早就写好的贺联送了上去。末了一公布名次,群臣大吃一惊:第一名正是这个李绍仿。李状元到底写了什么“妙联”呐?他那么胸有成竹。大伙儿一看他写的那副对联,就全都明白了。原来,李绍仿写的是一副嵌字联: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要是单看上、下联,字面儿上不过都是些吉祥话儿,算不上什么新鲜玩意儿,可上下两联合到一块就大有名堂了。两联上下正好嵌上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清代开国以来五个皇帝的年号。贺联是在说,清王朝世世代代国泰民安、国运昌盛,清代帝王们可以名扬千古、流芳万年!这副对联不单吹捧了当今皇上嘉庆帝,还把他的几辈祖宗全都捧上了天。嘉庆帝看了,心里能会不舒坦?再说了,这样的对联,有谁敢(包括嘉庆帝自己)不评第一呐?李绍仿拍马的招数确实“不凡”,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事。可惜,纸上的字改变不了活生生的现实。嘉庆时的清王朝已经走向下坡路了,内优外患,日益严重。“嘉千古”、“庆万年”,不过是统治集团的梦想罢了。.无能丞相和哭鼻子太师一八一三年[清朝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的中午,北京庆万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天理教的农民起义*二百来人,由宫里的一些太监做内应,在大白天就勇敢地打进了皇上的老巢——皇宫。事变发生以后,留在北京的体仁阁大学士、丞相曹振镛[镛yōng]吓得心惊胆战,急得团团乱转,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派人给远在承德的嘉庆皇帝去送信。当时,嘉庆皇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玩乐,一听这个消息,就是一哆嗦。身边的大臣们也都六神无主,一个个傻了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董诰[诰gào]当着皇上的面,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大哭起来。后来,有人听说嘉庆君臣这些狼狈不堪的模样,就编了一副对联来嘲笑他们:庸庸碌碌曹丞相;哭哭啼啼董太师。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被俘的战士和他们的亲属全都惨遭杀害;可攻打皇宫这一壮举,狠狠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嘲董曹》。.“鱼蹙水纹圆到岸”清朝时候,有个叫蔡寿昌的青年。他从小就被人们叫做“神童”,当地的太守赵学辙[zhé]特别喜欢他。人们叫做有一天,赵太守带着蔡寿昌到碧浪湖去玩。湖岸长着一排垂柳,长长的柳条伸向湖面,一阵清风吹过,柳条来回飘舞,就像姑娘们的美发。湖水又绿又清,好多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几条大鱼,还把嘴伸出水面,吐泡泡玩。鱼嘴一露出水面,就把湖水推成了一个个的圆波纹儿,一下一下,慢慢推到了湖边。赵太守看得入了神,不由得随口说了一句:鱼蹙水纹圆到岸;蹙[cù],当“皱”讲。这句上联的意思是说,鱼一动,把水面弄出了一个个水圈波纹儿,一直连到岸边。蔡寿昌在旁边听了,马上对了一句:龙嘘云气直冲天。那会儿,人们都以为天上有“龙”,是专管给人间下雨的。这句是说,龙吐着云气[嘘,吐气],一下飞上了天。蔡寿昌这。句也暗含着将来自己要飞*腾达。赵太守听了挺高兴,后来就把闺女嫁给了他。可没想到,蔡寿昌命短,刚刚三十岁就死了,人们都说,怪可惜了儿的。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蔡明经》。.“老子姓李”和“高祖是刘”李元度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他对文学很有研究,在当地也有些名气。有个四川人叫刘乃香,听说了,心里不大服气,就专门去访他,打算难为难为他。刘乃香千里迢迢来到了李元度的家里。一见面,刘乃香就不容气地问李元度:“先生贵姓?”李元度一看刘乃香盛气凌人的样儿,心里就明白了几分:这哪儿是拜访我来啦,是成心想给我难看呐。想到这儿,李元度不慌不忙地笑着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老子”就是李聃[dān],李耳,也叫老聃。“老子”是对他的尊称。他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写过一部有名的书,叫《道德经》。到了汉代,道教一下子兴盛起来。道教徒们就把死了好几百年的老子抬了出来,让他当了道教的祖师爷。《列仙传》里说,老子曾经骑着青牛西游,路过了函谷关[在河南省]。上联的“老子姓李”,是一语双关。老.赃官写誓联清朝有个县令,自吹是个“清官”,还装模作样地在县衙门的大堂上,桂起了一副亲手写的誓联。上面写着:得一文天诛地灭;听一情男盗女娼。“得一文”、“听一情”是说贪污一个小钱,或用私情办一件案子。这个县官起的誓很厉害,说如果这样办了,他就是“男盗女娼”,就被“天诛地灭”!起誓归起誓,实际上,他还是”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谁给他的钱多,他就向着谁,不管有理没理。这家伙是个地地道道贪赃枉法的赃官。有人看不惯,就拐弯抹角的对他说:“大人怎么忘了写的誓联啦?‘得一文’可得‘天诛地灭’呀!”赃官听了哈哈大笑,说:“我做的没错呀,我‘得’的可不止‘一文’,多了去啦;我‘听’的也不止‘一情’,数不过来啦。明白不?”看,这家伙脸皮有多厚!据清·*图珌《看山阁全集·闲笔》卷十五《誓联》。.上联嵌四季下联嵌四方清朝,有个书生出了个上联:冬夜灯前,夏候氏读《春秋传》;这句是说,冬天夜晚,一个姓夏侯的人在油灯前边读《春秋左氏传》[就是《左传》,战国初写成的一本有名的历史书]。有意思的是,这个上联嵌上了“春”、“夏”、“秋”、“冬”四季,下联就不太好对。好长时候,也没人能对出下联。又过了些天,恰巧南京来了个戏班子,在城楼上演戏。这下,有人就想出了下联: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北西厢》,就是有名的元杂剧《西厢记》,是用北曲来唱的。这下联对得挺巧妙,名词性词组:“东门楼”对”冬夜灯”;方位词:“上”对“前”;名词:“南京人”对“夏侯氏”;动词:“唱”对“读”;最后,戏名《北西厢》”对书名“《春秋传》”。同时,下联也是个嵌字联,嵌上了“东、南、西、北”四方。这跟上联嵌上的“春、夏、秋、冬”四季,正好相对。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六引《痂留编》。.“父子状元”与“父子当龟”清朝时,广东梅县有个才子叫宋湘,性格豪爽,对联也写得好。有一回,他路过一个小镇子,站在路口上,看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忽然来了兴致。他找来了笔墨,在路口的一间酒铺的白墙上,写了一句上联:一条大路通南北!写完了以后就走了。过了些日子,他又路过这个小镇。一看自己写的上联还在呐,可没人对出下联。宋湘就拿笔自己添了个下联:两边小店卖东西。联里嵌上了“东西南北”。镇上的人看了,都夸宋湘写得好。宋湘的家乡有个大官,过去是个状元,后来他儿子也考上了状元。父子俩靠着有权有势,平时在乡里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乡亲们恨透了这家子人。有一次,大官在他家的大红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诗”,是指我国古代最旱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书”,是指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文献历史书《尚书》,也叫《书经》。《书经》和《诗经》是我国封建时代,学生们必须学习的经典课本。这副对联在吹嘘,这家子是诗书礼义之家,父子双双当过状元,天下“第一”!宋湘路过这儿,一看这副对联,心里就有气。他早就听说过这家人的可恶,就想耍笑那状元父子。可巧,状元家的斜对过,是个大药铺。宋湘眼珠一转,心里有了主意。他就跟掌柜的商量,给他写副对联,替他揽生意。掌柜的一看宋才子要白给自己写副对子,甭提多高兴了,就请宋湘赶快写。宋湘一会儿就写完了,掌柜的马上就贴了出去。对联写的是:熟地一,生地一,熟生地一;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生地”、“熟地”、“附子”、“当归”都是中药名。宋湘表面上写的都是药铺卖的一些药材。可实际上,宋湘是在跟状元家的对联唱对台戏,用谐音对,大骂状元父子。上联骂状元父子是“畜生第一”(熟生地一)。下联的真正意思是:你们家父亲当乌龟,儿子也当乌龟,爷俩全是乌龟!老百姓们看宋湘的对联跟状元家的对联遥遥相对,把横行霸道的状元父子,骂了个痛快,心里真解气。大伙儿就成心站在街上,冲着状元家大声地念:“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他当清朝钦差大臣的时候,在广东没收了英、美等国商贩用来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一共有二百多万斤,并把这些毒品在虎门烧了个一干二净。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挤得慌。父亲怕挤坏了儿子,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场里走。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觉得挺好玩,等他爷儿俩走近了,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骑父作马;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周围的人一听,都哈哈大笑。林则徐的爸爸挺不好意思,闹了个大红脸。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马上在肩膀上大声地对主考官说:望子*!是说,我爸爸这么体贴我,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这也是他在替爸爸说话呐。主考官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自己随便说了一句,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下句,不单对得挺工整,还真有志气。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好样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林则徐少时答对主考官林则徐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者,他当清朝钦差大臣的时候,在广东没收了英、美等国商贩用来毒害中国人的鸦片烟,一共有二百多万斤,并把这些毒品在虎门烧了个一干二净。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林则徐小时候,努力好学,功课特别好。有一年,父亲带他去考秀才。参加考试的人挺多,到了考场的大门口,特别挤得慌。父亲怕挤坏了儿子,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膀上,往考场里走。主考官远远地看见了,觉得挺好玩,等他爷儿俩走近了,就开玩笑地冲他俩说:骑父作马;这是说林则徐拿爸爸当马骑。周围的人一听,都哈哈大笑。林则徐的爸爸挺不好意思,闹了个大红脸。小则徐看爸爸这么不自在,马上在肩膀上大声地对主考官说:望子*!是说,我爸爸这么体贴我,是希望我将来能成个有用的人材。这也是他在替爸爸说话呐。主考官听了,惊奇得不得了。自己随便说了一句,小家伙马上就对出了下句,不单对得挺工整,还真有志气。主考官就笑着对“马”上的林则徐说:“好样的。”爸爸也呵呵地笑了。.出对易对对难清朝时候,浙江有师生俩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叹了口气说: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这个出句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可头一个“关”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呐,也连用了两个“过”字。可跟前边的“关关”相反,头一个“过”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后边的“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呐,还是考我呐?要对上下句,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儿容易,对对儿难呀!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对句: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下联不单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鹤楼的一副楹联*鹤楼座落在湖北武昌的蛇山脚下,早在三国时候就有了。传说,蜀国有个费文袆[wěi]在这座楼上,坐着一只*色的仙鹤飞走了,成了“仙人”。打那儿起,这座楼就被人们叫做“*鹤楼。”到了唐朝,好多文人都到这儿来玩,还写了不少诗。最有名的要数崔颢[hào]题写的《*鹤楼》了。这首诗的前几句是:昔人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鹤楼。*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朝大诗人李白后来也到*鹤楼来玩,他正准备题诗,一眼看见墙上崔颢先前题的诗,不由得连连夸奖说:“好,写得好!”李白就把手里的笔撂[liào]下,对旁边的人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是说,眼前的美景实在太好了,可我不能再写《*鹤楼》的诗了,因为崔颢在这儿已经写出了最好的诗。到了清朝,有人就根据这个故事,在*鹤楼上写了这么一副楹联:恨我到迟鹤已去;怪人早来诗先传。*鹤楼过去毁了好多次,也重修了好多次,最后一次被烧掉是在清朝末年,一直没能修复。这几年,武汉人民又重建了*鹤楼。新建的*鹤楼有五层楼高,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煞是壮观。据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鹤楼联》。.刘凤诰妙笔成趣联刘凤诰[gào]是清朝后期的文学家,学问好,脑子快,还很有风趣。有个白胡子老翁听说了他的大名,就买了贵重的纸张,来找刘凤诰,请他给自己写副寿联。当时,刘凤诰正在写字,见老翁来做客,连忙让坐敬茶。他听了老翁的来意,满口答应。铺好了纸张,刘凤诰随口问这位老寿星:“您老人家的生日是哪月哪天啊?”老人笑着回答说:“十一月十一日。”刘凤浩一听,就在纸上写了个上联:十一月十一日;老人一看,吓了一跳,心里暗暗叫苦,这叫什么对联呀?可惜了儿我这么贵的纸给糟践了。刘凤诰看老人有点不高兴,装没看见,又问:“您今年高寿了?”老翁回答说:“我今年整整八十岁。”刘凤诰随手写出了下联:八十春八十秋。一个春秋,就是一年。老人今年八十岁,正好过了八十个春天,八十个秋天。上下联对仗得也挺工整。数字正好重迭相对;“月”、“日”是时间,跟季节“春”、“秋”也正好相对;上联是老人的生日,下联是老人的岁数。意思好,对得好,又通俗好懂,随手就来。真是难得!老人一看,乐得嘴都合不上了,千恩万谢地捧着对联走了谜语对联周鲁跟邹齐是一对好朋友,俩人常在一块作对子。有一天,周鲁出了个上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邹齐一听,这有什么呀,张嘴就对了个下联:麻鸭游水,脚踏万顷绿波。周鲁笑着说:“你对得倒挺工整,可我的上联是个谜语,你对的下联也得是个谜语才成。”邹齐细一琢磨,一下明白了:人们点的油灯,灯心是根细白绳,周鲁把它比作“白蛇”;灯油呐,比作江水,灯心泡在水里,这不是“白蛇过江”吗?一点上油灯,灯心头就有个红红的火苗,周鲁把它比作了“红太阳”,不正象“头顶一轮红日”吗?这个谜语上联比方的还真形象。邹齐就说:“你的上联说的是灯心吧?”周鲁笑了:“对。这回就听你的了。”邹齐一时想不出这个谜语下联,心里挺着急,就在屋里四处张望,猛地瞅见了挂在墙上的秤,不由心里一动,有了主意,跟着就说出了下联: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联的“白蛇”是跟灯心打比方,下联的“青龙”是跟什么打比方呐?就是秤。“身披万点金星”,是指秤杆上那一串密密麻麻的小铜星,那些小铜星表示斤、两、钱这些重量单位。周鲁听了,拍着手连声说好。.“朝白、午红、暮紫”和“春青、夏绿、秋*”清朝时候江苏镇江的金山寺里有个小和尚,对对子挺有水平,远近闻名。润州[就是今天的镇江市]太守也听说了,就么把小和尚请了来,打算试试他的学问。太守给小和尚出了个上联: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使君子”,是一种中草药,夏天开花,花瓣儿起初是白色的,慢慢变了颜色。上联是说,使君子花早晨是白的,中午变成红的,晚上就红得发紫了。小和尚听了,马上就对: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虞美人”,又叫“丽春花”,是一种挺好看的草花。下联是说,虞美人这种草花,春天是青色的,夏天变绿,到了秋天,就成*的了。太守说了一种花,一天里头的早、中、晚,颜色三变;小和尚对的也是一种花,一年里头春、夏、秋,颜色三变。不单对得好,这两位对植物学还挺有研究,观察得多仔细!据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三。.“閒看门中月”与“思耕心上田”清朝有个小学童叫史致俨[yǎn],他九岁那年去县里参加考试?考官叫他试试对对子,出的上联是:閒看门中月;“閒”,是“闲”的繁体字。是说,坐在院里,悠闲地从院门里看着那亮晶晶的月亮。这还是个拆字联,“閒”字可以拆成“门”[门]和“月”,“月”正好在“门”里。上联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不错。史致俨稍微一琢磨,马上对了一句:思耕心上田。这也是拆字联,把“思”字拆成了“田”和“心”,“田”正好在“心”上头。下联的意思也挺不错。后来,史致俨当了道光皇帝的刑部尚书,活了八十多岁。据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赃官对对儿免受罚清朝时候,浙江平湖县的一个县官是个无锡人。这个县官有点文才,可就是太贪财了,干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这一年,朝廷派来个巡抚来到平湖。巡抚了解了不少县官贪赃枉法的事,打算要处治他。后来听说他有点学问,就把他叫来了。巡抚见了平湖县令,冷笑着说:“听说你挺有‘才’(财),我出个上联你试试。”巡抚就说了个上联:平湖湖水水平湖,未餍所欲;“餍”[yàn],满足的意思。这句是说,平湖里的水全满了,可这个大湖自己还觉着不够满。话里有话,巡抚是在挖苦平湖县令:你刮老百姓的钱不少了,可你老也没有满足的时候。这个上联还是叠字联,前半句全是叠字,用了两个“平”字[头一个“平”是名词,“平湖”是名称;第二个“平”是动词,意思是水使大湖满了]、两个“水”字、三个“湖”字。县官听了,想起了自己老家,就对了一句:无锡锡山山无锡,空得其名。县官是说他的家乡无锡城里有一座锡山,可锡山上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锡[传说周朝、秦朝时候,这座山产锡,因此得了“锡山”这个名],白有“锡山”这个名了。下联暗含的意思是,您听说我有“才”[“财”],其实我也是“空得其名”,没那么回事。下联也是叠字联,前半句用了两个“无”字、两个“山”字,三个“锡”字,跟上联对得十分整齐。巡抚一听,觉得这个县官学问确实不错,就饶了他,没治他的罪。巡抚官官相护,只看“才”,不看“德”,这件事办得不对。据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一《巧对》。.太平*的两副对联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太平*,在广西金田村起义。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金田起义”。接着,洪秀全宣布建立“太平天国”,自己是“天王”。太平*打下了永安城。这是太平*占领的第一个城市。太平*进城以后,在南城门的大门两边,写了一副有名的对联:诛尽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这副对联写得多有气魄!这副对联还是个嵌字联,上联嵌了“天国”,下联嵌了“太平”,合起来正好是“太平天国”。两年以后,洪秀全率领五十万大*,打下了南京,就把南京改名叫“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在洪秀全的“天王府”大殿上,挂着一副金字写成的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虎贲[bén]”,是指跟老虎一样的勇士。史书上说,周武王打商纣王的时候,有虎贲勇士三百人。“幽燕”,指北京地区,北京是清王朝的都城。上联是说,太平*的精兵虎将,要一直打到北京,灭了清王朝。下联的“龙飞”,意思是当皇帝;“九五”本来是古书《易经》上的一个词,用来指皇帝的地位;“尧舜”是我国四千年前传说中的“五帝”里面的二“帝”,是两个英明能干的领袖。下联的意思是,洪秀全要建立一个新王朝,当个象古代尧、舜那样的好皇帝。后来,太平天国失败了,虽说没能灭了清王朝,可狠狠打击了清朝统治。只过了四十七年,一九一一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推翻了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说明]洪秀全天王府大殿挂的这副楹联,其实是从明代的一副对联变化来的。明代正德年间,河北爆发了杨虎、刘六等人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起义*的队伍中树起了两面金字大旗,上面分别写着: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混沌[hùndùn],指当时明王朝的黑暗统治。起义*有十》三万人,分成二十八营,他们跟明朝*队进行了两年的英勇斗争,最后失败了。杨虎、刘六起义*打出的这副对联,又是从元末农民起义*的一副旗联变化来的。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了红巾*农民起义,他们在起义誓师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队伍前边打出了两面大旗,上面就写着这样一副旗联: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大宋”指宋朝,红巾*最初号召人民推翻元朝统治,恢复宋朝。红巾*的起义席卷了全国,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力量最强大。朱元璋队伍的旗联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奄”[yǎn]。是忽然的意思。上联是说祖国的一些大好河山,脱离了元王朝的统治,重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土地[当时把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叫做“虏”,不承认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是错误的]。后来,朱元璋的*队灭亡了元朝,建立了明朝。从元代红巾*,到明代农民起义,再到清代太平天国起义,都打出过这副对联,只不过里边个别的词,因为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从一三五一年红巾*起义,到一八五一年太平*起义,整整五百年。这副充满战斗性、革命性的对联,一直受到农民起义*的喜爱,成为他们的斗争口号,鼓舞着他们向反动统治者进行英勇的斗争。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旗联》,明·谢蕡《后鉴录》卷上,清·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秀才巧改进士联清朝时候,有个进士当官以后,欺压百姓,巧取豪夺。后来岁数大了,就带着捞来的几万两银子,回了老家。这时候,他儿子也考上了进士。儿子跟老子一样,也是个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家伙。老百姓们对他们恨之入骨。这一年除夕,老进士看着满屋的金银,再看看自己和儿子穿着崭新的官服,老婆和儿媳妇也是满身绫罗,满头珠翠。老头子得意洋洋,叫儿子拿来了大红纸,亲手写了一副对联,让家人贴在了大门上。对联写的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对联在说,老子是进士,儿子也是进土,爷儿俩都是当官的料!老婆是夫人,儿媳妇也是夫人,婆媳俩都是高贵的女人[那时候,只有有地位的人的老婆,才能称“夫人”]。村里有个穷秀才,恨透了进士父子。他看了这副对联,灵机一动,乐了。到了深更半夜,趁街上没人,他拿着毛笔,悄没声的来到进士家门口。在上联上描了三笔,在下联上添了九笔。然后,人不知鬼不觉地走了。第二天清早,正是大年初一。人们来来往往的互相拜年道喜。进士家门口这副改了的对联,也让人发现了。一传十,十传百,不大工夫就招来了一大群人。有人指点着对联,大声地念起来: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进土”就是“入土”,指人死了埋起来。“夫”,在这儿指丈夫。改了的对联就成了:老子入土了,儿子也入士了,爷儿俩一命呜呼了!老婆子没了丈夫,儿媳妇也没了丈夫,婆媳俩成了一对活寡妇!人们看了,听了,哈哈地哄笑起来。阵阵笑声惊动了进士父子。俩人出门一看,顿时脸色铁青,瘫在了地上。.拆字联痛骂梁太守清朝末年,有个广东人叫梁鼎芬。他在湖北当太守的时候,每天早、中、晚,要收三次捐,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人们都骂他是“梁扒皮”。商人和摊贩们被逼急了,就一块罢市,来抗议梁扒皮[罢市,就是所有的商店都不开门营业]。有人还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大街上:一目不明,开口便成两片;廿头割断,此身应受八刀!横额是:梁上君子这副对联是个拆字嵌字对儿。上联的“一目”和“两片”,是由“鼎”字拆成的;下联的“廿头”和“八刀”,是由“芬”字拆成的。上下联里正好嵌上了“鼎芬”两个字。横额嵌上了他的姓:“梁”。这是在骂梁鼎芬有眼不明,黑了心,应该把他的脑袋割下来,让他的身上挨八刀!横额的“梁上君子”,是个典故,指窃贼。东汉时候,有个陈寔[shí]。一天深夜,一个盗贼溜进了陈寔的屋里,爬到了屋梁上藏着,打算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下手偷东西。陈寔暗中发觉了,也不惊动他,自己穿好了衣服,把儿孙们都喊了起来。陈寔对他们讲了一通要光明正大地做人的道理,还把偷盗的人叫做“梁上君子”,说这种人也是能改的。趴在屋梁上的贼听了这番话,挺惭愧,就从梁上跳到了地上,向陈寔磕头请罪,表示要改邪归正。打这儿以后,人们就把盗贼叫做“梁上君子”。这个横额用了这个成语,又嵌上了“梁”这个姓,是在骂梁鼎芬就是抢匪,就是盗贼!据清·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庄谐联话·嘲梁鼎芬》,清·吴研人《新笑史》。.一副合字绝对儿清末翰林刘尔炘[xīn]上了岁数以后,就住在兰州有名的五泉山,他给五泉山的亭、桥、馆、阁,写了好些对联。有一天,一个朋友拿来一个上联,求他给对个下联。上联出的挺有意思:此木为柴山山出;是说,这些木头成了劈柴,是由山里边弄出来的大树劈成的。这个上联是个合字联,“此”和“木”上下摞[luò]到一块,就成了“柴”字;“山”跟“山”摞到一块,就是“出”字。上联的七个字里,有六个字密切关连,意思又说的是一回事,确实不好对。刘尔炘想了想,就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意思是,因为家家用柴火生火做饭,每当天快黑的时候,冒出的烟顶多了。下联也是合字联,“因”和“火”,左右一合,就成了“烟”字;“夕”跟“夕”上下一摞,就是个“多”字。对得真好!这副合字联挺有名,对得不但工整,而且短短的十四个字里,就有四个合字;每联的意思又特别自然,上下两联的意思也能连得上。真是个合字绝对儿。据清·梁章钜《巧对录》卷六。.熊总兵和卞知府斗对清朝时候,浙江的开化知府有个叫卞午桥的[卞biàn]。卞午桥跟一个姓熊的总兵不和,老想找机会拿他开开心。有一天,卞知府想出了个招儿——在熊总兵的姓上做文章。他把“熊”字下边的四点,比成了四条断了的狗腿;上边的“能”字,说成“能者”——能干的人。他编好了一句话,派人给熊总兵送去了。熊总兵接过来一看,是写给自己的一句话:能者多劳,跑断四条老狗腿;联中把“能”字下面的四个“点”比做四条狗腿,这是卞知府在骂熊总兵是条老狗。熊总兵琢磨出味来以后,气得不得了。可自个儿是个武将,不会舞文弄墨。他就把文书请了来,让文书也编句话,骂骂姓卞的,替自己出出气。文书想了一会儿,就盯上了“卞”这个姓。“卞”字正好是“下”字上露出了一点,不正象个乌龟刚刚探出头来吗?文书有了主意,就笑着写了个对句:下流无耻,露出一点乌龟头。熊总兵一看,乐坏了,赶紧打发人给卞知府送去了。卞午桥一看,姓熊的把自己比成了乌龟,还说自己“下流无耻”,气得一下蹦了起来。这纯粹是他自个儿找的病,赖谁呀!据清·季伯元《南亭四话》卷七《庄谐联话》。.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清朝时候,山西太原有个大官叫赵孙英,他手下有两个幕友[帮助他管理文书和钱粮的助手],一个姓乔,另一个姓车幕这两位幕友还是同乡。有一年快过年了,俩人一块向赵孙英请了假,打算回家过年,看看亲戚。赵孙英准了他们假,俩人就合雇了一辆轿车[一种带篷子的马拉车]。赵孙英送他俩上车的时候,忽然想过出了个合字联,就跟他俩开玩笑说:乔车二幕友,各乘半轿行;说这两位幕友,合坐着一辆轿车——等于每人各坐半辆轿车,回家去。“轿”字正好是由“乔”、“车”二人的姓组成。这个合字联十分巧妙。当时,谁也没能对出下联。过了半年,才有人对出了一个下联:盧马两书生,共引一驢走。这也是个合字联,“卢”[繁体字写成“盧”]和“马”[繁体字写成“马”]合成了“驢”字[“驢”是“驴”的繁体字]。对得挺不错。据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下联对了二十年清朝时候,*碧川到陕西去当知县。*知县有个习惯,出去办事总爱骑马,从不坐轿。有一次,城郊出了一件人命案,他亲自前去验尸。到了死者家里,他把骑的马放在了院外,进屋里去检查死者身上的伤痕去了。那匹马没拴着,自个儿蹓跶到旁边的地里去了。地里种的是绿油油的青麻,这匹马就在麻地里大吃大嚼,又蹬又踩,糟踏了不少青麻。麻地的主人是个农村妇女,她看见了自己地里的青麻被祸害了不少,心疼死了,气得一边轰马,一边破口大骂,骂得可真够难听的。*知县正在屋里验尸,一听有个女人在外边骂大街。再一细听,骂的正是自己——马主人。*碧川挨了骂,发了会儿愣,一会儿突然象是想起了什么,用手捂着嘴“吃吃”地笑。手下人一看,这位*大人挨了骂,不但不生气,还显得挺“开心”。真是丈二和尚——叫人摸不着头脑。大伙都挺纳闷儿。*碧川看手下人惊奇的模样,就笑着说:“这里边有个缘故。待会儿等公事办完了,我再告诉你们。”公事办完了,*知县边走边对大伙儿说:“我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带小儿子去菜园子锄草。儿子突然看见从菜地里蹦出一只青蛙,就拿锄头锄它,头几下没锄着,末了一下锄着了,可把它一下锄进了泥里。儿子把青蛙从泥里拨拉出来,下边露出块瓦来。我当时看到这情形,随口就说了个上句——娃挖蛙出瓦;可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想出个好下联,老觉着是个遗憾。可巧,刚才我突然得了个好下联,这回能凑成一副整联了。你们说,我能不高兴吗?”手下人赶紧问他:“大人想的下联是什么呀?”*碧川一说,手下人也都哈哈的乐了。他说的下联是——妈骂马吃麻。*碧川的那个上联,怎么二十年都没想出下联呐?有那么难吗?有,确实够难的。难就难在上联的五个字里头,有四个字[第一、二、三、五字]是一个音的不同声调。这就是:娃Wá、挖Wā、蛙wā、瓦Wǎ。下联不但也要五个字,其中的第一、二、三、五字,也得是一个音的不同声调。还得是说了一件事。这就难了。这回*知县想的下联,正好符合条件。而且这些字的平仄也基本上相对[平声,就是声调的一声(-)、二声(■)的字,仄zè声,就是声调是三声(

)、四声(

)的字]。我们把上下联放到一块,对照一下就清楚了:WáWāWāWǎ娃挖蛙出瓦;[平][平][平](仄);māmàmǎmá妈骂马吃麻。[平](仄)(仄)[平]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四。.一副有趣的同字异读联清朝时候,有个秀才生活困难,又找不着事做,只好在家门口摆了个摊,卖豆芽菜过日子。秀才在家门口贴了这样一副怪联: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上下两联一气用了十四个“长”字。这是说什么呐?人们挺新奇,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人还指手划脚地瞎猜。不大工夫,有个人猜出来了,他大声一念,大伙儿就全明白了。他念的是:“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cháng]长[zhǎng]长[zhǎng]长[cháng]。”闹了半天,秀才在说豆芽菜呐,是盼望着它们赶紧往长[cháng]里长[chǎng]!大伙儿一听全笑了,就争着买秀才的háng]豆芽菜。工夫不大,就卖光了。打这儿起,秀才的怪联成天招惹得好多人来看,他的生意倒越做越好了。.英国女王的一副对联外国人能写能联吗?能。除了日本、朝鲜、还有东南亚这些使用过汉字的国家以外,欧洲也有人写过对联,当然,也是用汉字写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八九○年,清朝的光绪皇帝举行结婚大典。这次婚礼特别隆重,好多国家派来大使,又是祝贺又是送礼,还真热闹。英国驻华公使叫华尔身,他送来了英国女王的贺信和她的礼物——一座英国制造的自鸣钟。钟做得很精巧,顶有意思的是,钟座上用中文刻上了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寿康。“十二时”,是指我国古时候计算时间用的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合两个小时。这副满是吉祥话的中文婚联,当然不是英国女王本人写的,是她请别人写的。可她选择了对联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来祝贺中国皇帝的婚礼,倒是个讨中国人喜欢的做法呐!.加拿大的华工望乡联早在十九世纪末期,加拿大总统麦克唐纳,决定修建一条横贯全国的太平洋铁路。有人向他建议说:“中国人勤劳勇敢,建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我们这项工程不能没有这支主力*!”麦克唐纳觉得有理,采纳了这个建议,派人到中国来招华工。不久,有七千多名年轻力壮的中国人应招。他们远渡重洋,来到了加拿大。华工们和本地工人一起,劈荆斩棘,炸石开山,历尽了艰辛,终于使铁路建成通车。太平洋铁路这个伟大工程,渗透着中国工人的血汗。举行通车典礼的时候,麦克唐纳总统在国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讲,他高度评价了华工们作出的巨大贡献。铁路修成以后,许多华工留在了加拿大。华工们时刻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大伙儿捐款,在温哥华的大洋之滨买了一块园地。在园地紧靠海水的地方,修了一座“望乡亭”。工作之余,华工们纷纷来到这里,伫立海边,遥望东方,寄托对祖国的怀念之情。这个亭子上,挂着一块匾额,上面用汉字写着“望乡”两个大字。两旁的亭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遥望中华数千里;不知何日返回家!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望乡亭”和亭上的对联,成为中国的海外儿女怀念祖国的历史见证,也成为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现在,加拿大*府已拨专款把这里修葺[qì]一新,开辟为公园,供华侨和加拿大人民共同游览。.天下第一长联我们前边介绍的对联都是短联,一般就是几个或十几个二十几个字。有没有超过百字的长联呐?有。云南昆明大观楼的楹联,就是顶有名的长联,过去称它是“天下第一长联”。这副长联的作者叫孙髯翁[髯rǎn]。他是陕西人,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孙髯翁是个穷诗人,空有一肚子才学,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生前精心编了这副长达一百八十字的大观楼楹联。昆明大观楼对联全文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帻zé,头巾],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俊,西翥[翥zhù,飞]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chǔ]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联用“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开头,写出了祖国风景如画的壮丽河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是写“喜”。下联用“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开头,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史,同时抒发了自己感慨万分的心情。是写“叹”。孙髯翁的大观楼楹联写得又长又好,非常有名。不过,要论长,这副长联还不是最长的。在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上,有一副二百一十二个字的长联,比大观楼联多三十二个字。对联作者是四川文人钟云舫[fǎng]。钟云舫正直敢说,在当地挺有人缘儿。清朝光绪年间,他跟当地的豪强打官司,因为没钱“走后门”,官司打输了,被关进了大牢。钟云舫在牢里想着家乡的美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非常气愤,就写下了这幅长联。作者在下联的末尾,发出了愤愤的不平:“跳死猢狲,只落在乾坤套里[指自个儿落在豪强的阴谋圈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还有比这长的对联!屈原湘妃祠联就有四百字,比望江楼还多一百八十八个字。这副对联是张之洞编写的。张之洞是清末大臣,曾经当过内阁学士。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时期,他是两广总督,重用退休的老将冯子材,大败法*,收复了镇南关、谅山等地。后来,他又当了湖广总督,大办洋务,成了后起的洋务派首领。一九○七年,他当上了*机大臣,并且主管学部。张之洞曾经编过一本《书目答问》,给初学文史的人,提供了参考书,用处很大。张之洞的这副四百字长联,写得挺有文采。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湘妃是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有一首诗就是写她的。张之洞的长联写的就是屈原的事迹和湘妃的故事。张之洞的四百字长联,该是“天下第一长联”了吧?还不是,还有更长的呐!上面提到的那个钟云舫,他在牢里还写了一副更长的对联,上下联总共一千六百一十二个字,是张之洞长联的四倍!这副长联是钟云舫准备题在江津临江城楼上的。这副长联,洋洋巨制,简直就是一篇长文章。长联的内容是写当地风景,并且借景抒情。上下联这么长,还得完全对仗,真不简单。此外,还有一些二三百字的长联。可至今还没有发现更长的对联。钟云舫的一千六百一十二字长联,恐怕称得上是“天下第一长联”了。据《艺文志》第二辑王利器《晓传书斋读书杂志》。.章太炎写联骂慈禧清朝的慈禧太后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八年,干了许多祸国殃民的坏事。一八九四年[在我国夏历上是“甲午年”],慈禧要过六十岁生日。她为了玩乐,把本来准备给海*买*舰、枪炮,用来发展海*的几千万两白银,挪来为她大修颐和园。就在这一年,日本发动了侵华的“甲午战争”。慈禧怕打仗冲了她的“万寿大典”,下命令不准抵抗。她把整个心思都放在了庆寿上。从皇城到颐和园,长达三四十里的大道和路边的房屋,全都整修一新。这条路上,一共搭建了六十处大彩景,象征着慈禧六十大寿。每处彩景的造价是四万两白银,六十处就耗费了二百多万!皇宫和御花园里,到处披红挂绿,有五百多间房屋安挂架彩,张挂宫灯六千多只。慈禧还叫人在颐和园的仁寿殿搭了个大彩棚,光各种花绸子就用了17,匹!整个庆寿活动,从十月底一直延续到十一月底,闹腾了一个月,总共耗费了白银5,,两!11月6日,是慈禧过生日的前一天,日寇攻占了金州[在东北的辽东半岛],慈禧却下令让*机大臣和全体朝廷官员“听戏三日,诸事延搁”!11月7日,是慈禧的生日。就在这一天,大连陷落。慈禧不顾东北同胞的死活,安坐在她的宝座上,得意洋洋地接受大臣们的祝寿。11月22日,皇宫里的庆寿灯火,着得正旺,旅顺又落入了敌寇之手。日本强盗这些吃人的恶魔,攻进旅顺以后,见人就杀,连老人和妇女小孩也不放过。这些野兽在旅顺杀了四天三夜,杀得尸首成山,血流成河。旅顺人民被杀死二万多人,全市侥幸活命的只剩下了三十六人,旅顺成了空城!“甲午战争”的结果,中国陆海*遭到惨败,不久,慈禧把持的清*府跟日本订了个卖国条约——《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列岛白白送给了日本强盗,还赔他们白银二万万两!人们恨透了这个只顾自己玩乐,不管国破家亡的慈禧,有人气得在北京城门上写了这么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败绩,割地求和。这副对子一下就传开了,人们都说骂得好。过了两年,慈禧看局势缓下来了,又忙着大搞庆寿活动。光为她看戏新修的一座戏台,就花了一百六十万两银子。北京城里,人们议论纷纷,又传出了这么一副对联: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国又搭天棚!到了一九○四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抢占我国东北,在中国领土上打起了大仗。慈禧把持的清*府倒宣布什么“严守中立”!真是天大的笑话!慈禧最关心的是怎样过好七十岁生日。她手下那帮贪官污吏,借这个碴儿,大肆搜刮老百姓的钱财,给慈禧送上特别贵重的厚礼。他们知道,谁的寿礼花的钱越多,谁的官就升得越快。有人还给慈禧写了不少寿联,有一副寿联,慈禧特别喜欢,赏了那写联的人好些银子。那副寿联写的是: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当时,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听到这件事,气坏了,马上也给慈禧写了一副对联,贴了出去。对联写的是: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余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上联里说的“南苑[yuán]”,在北京南郊,是慈禧玩乐的地方。北海,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公园,那会儿是皇上的私人花园。古长安,指西安市。一九○○年,慈禧六十六岁的时候,八国联*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爱国反帝运动,打进了北京。慈禧化装成农村老太婆,逃到西安躲了起来。“何日再到古长安”,就是指这个事。上联是说:(慈禧)今天上南苑玩,明天去北海逛,哪天还要跑到西安去藏藏?可怜全国老百姓的血全让你们这一伙卖国贼吸干了。这么大的中国,就剩下你一个人在显示:“我有的是钱”!下联里的“赤县”,指中国。“邦圻[qí]”,“邦”是国家,“圻”是边界,“邦圻”指国家的领土。“益蹙[cù]”,是越来越小的意思。下联是说:“你过五十岁生日,把琉球群岛割给了外国强盗;你过六十岁生日,又割掉了台湾,今天你过七十岁生日,东北又叫强盗抢了去。眼看着中国的领土一天天地变小了,真叫人痛心。每次你过生日,中国就要丧失一片土地[“疆无”]。章太炎的对联里,还嵌上了那个马屁精写的八个字[带·的字],可顺序变了,意思也变了。成了:一人庆有;万寿疆无!这里也暗含着章太炎恨不得慈禧早死的心愿。她实在太招人恨了!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四。.改对子一字千金年,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侵略中国,清*被打得大败。陆*有一个将领叫卫达三。他身为统帅,对敌人怕得要死,一听说敌人要来,他就拚命逃跑,成了“逃命将*”。他的*队纪律也坏透了。一次,卫达三又带着*队逃出了一千里!让日本侵略*没费什么劲就占领了一些城市。清*府为了掩人耳目,决定把卫达三当“替罪羊”,将他押回北京,砍了脑袋。卫达三这样的败类,何止一个?当时驻守山海关的统帅刘坤一,也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他带着十多万人马,假装有病,躲在城里,不去救授。刘坤一对这次败仗,其实也有大责任,也该严惩。北京城里的读书人知道了事情的真象,十分气愤,有人就编了一副对联,挖苦刘坤一:卫达三呼冤赴菜市;刘坤一托病卧榆关。菜市,指北京南城的菜市口,是清朝处死犯人的刑场。榆关,就是山海关。刘坤一听说以后,又气又怕,这副对联要是流传到宫里,让皇上、太后知道了,那还了得?自己的脑袋还不搬了家!他就请来了一个亲信幕友,把自己的心事跟他说了。这个幕友听了,眼珠一转,说:“这事好办。我可以给大人想个法儿,不过,您怎么谢我呐?”刘坤一说:“只要你把事情给我办好了,我谢你三千两银子。”三千两可是个不得了的大数,幕友挺痛快地答应了。这个幕友就把那副对联改了三个字,上联没动,改的是下联。改了的对联是:卫达三呼冤赴菜市;刘坤一拚命出榆关。刘坤一一看,乐坏了,赶紧叫一帮人连夜刻印了几万份,派人带到了北京,四处散发。不久,刘坤一*中的士兵知道了这件丑事,气得大骂姓刘的和那个幕友下流无耻:“那个骗子动动笔,改了三个字,就得了三千两,真是‘一字千金’!我们流血拚命,一年到头也发不了几两,全让当官的给吞了。这些狗官!”据清·吴研人《新笑史》。.卖国贼李鸿章“玉帛相将”甲午战争以后,清朝*府被迫跟日本谈判讲和。代表清*府参加谈判的,是卖国贼李鸿章。代表日本参加谈判的,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地点在日本的马关。日本代表拿出了他们事先就订好了的条款,逼着李鸿章签字画押。条款包括把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要赔日本白银二万万两,这笔巨额赔款,等于清*府整整两年的全部财*收入!李鸿章在侵略强盗面前,卑躬屈膝,像个奴才,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他无耻地在卖国条约上签了字,伊藤博文心里头也看不起大清国的这个“要人”。在宴会上,伊藤成心编了一个上联,来嘲笑李鸿章和清*府。伊藤博文说的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玉”是玉器,“帛”是丝织品;玉帛,指财富;相将jiāng,在这儿做动词,当“送”、“给”讲。伊藤的意思是说,你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国内没一个像样的宰相,把国家治理好;对外没一个有本事的武将,来抵挡外国*队;你们老是打败仗,没辙了,只好赔钱割地求和,把国家的财宝送给别人。李鸿章当时主管清朝*府的外交、*事和经济,权力顶大了,跟过去的宰相差不多。伊藤博文当着他的面,指着鼻子挖苦,李鸿章听了,真有点下不来台,坐在那儿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干眨巴眼。伊藤博文一伙看了,得意地哈哈大笑。第二天一早,伊藤博文突然接到了李鸿章派人送来的一个下联,上面写着: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前边的“度”,当动词“量”[liáng]讲,度量[liàng,]指能宽容人的限度。下联的意思是说,象天那么高,象地那么广,能容忍别人的欺负,这才是大清国皇帝的度量。明明是拱手把国土送给侵略者,还打肿脸充胖子,说自己有“度量”,大方得很!李鸿章真是卑鄙无耻。就是这么个并不光彩的下联,还是李鸿章的一个随员替他想出来的。当时在老百姓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两句口头对子: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倭寇是指日本鬼子。“中堂”是宰相的别称,在这儿是指李鸿章。“反”在这儿是背叛祖国的意思。这是中国人民对李鸿章一伙卖国贼的切齿痛恨。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四,文廷式《芳荪室笔记》。.康有为题谭嗣同墓联湖南浏阳有座谭嗣同墓,墓前有烈士祠,里面有康有为写的一副对联: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这副对联嵌上了谭嗣同的字“复生”[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和自己的名“有为”。上联是说,谭复生不会再活了;下联是说,我康有为还能有什么作为吗?大家知道,我国近代史上发生过一件大事,就是“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是这次变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旧历是戊戌年]的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正式下命令宣布变法,在全国引起了强烈震动。以慈禧太后为头子的顽固派,对变法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终于,在袁世凯向慈禧一伙告密以后,慈禧就在九月二十一日突然发动*变,把光绪帝软禁在中南海四面环水的瀛[yíng]台里,废除了新*法令。同时,在北京疯狂地搜捕变法人士。康有为、梁启超化装逃亡到国外去了。这次“戊戌变法”只进行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历史上又称做“百日维新”。谭嗣同拒绝了朋友们让他逃出北京的建议,决心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人民。很快,谭嗣同就被逮捕了。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和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辛亥革命以后,康有为回到中国,到浏阳的谭嗣同墓去祭扫,写下了上面那副对联。他在上下联里巧妙地嵌上了死者和自己的名字,还从名字里引出了新的意思,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上联表达了康有为对死者的深深哀悼,下联却流露出他自己的伤感和苦闷。为什么清朝灭亡了,他反而苦闷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时候的康有为组织了保皇会,反对辛亥革命,已经变成了保守人物了。.缅怀秋瑾烈士联秋瑾是清末有名的女革命家,因为参加推翻清朝反动*府的革命活动,不幸被捕。一九○七年的七月十五日,绍兴知府贵福在城里的古轩亭口把秋瑾杀害了。当时秋瑾才三十三岁。当天深夜,就有人在亭子的柱子上贴出了一副挽联: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字面的意思是,悲凉呀,肃杀的秋气;太惨了,破碎的美玉真让人怀念!上联是借肃杀的秋气,揭露清朝统治者镇压革命者的残暴。下联借美玉的粉碎[“瑾”当“美玉”讲],怀念为革命献身的秋瑾烈士。秋瑾就是一块美玉。特别是,对联里嵌上了“秋瑾”的名字,更显得沉痛感人。秋瑾牺牲以后,她的好朋友徐寄尘、吴芝瑛,把秋瑾的尸骨埋在了杭州西湖的西泠[líng]桥旁。吴芝瑛还亲手写了一副挽联,刻在了墓门上:一身不自保;千载有英名!短短十个字,概括了烈士舍身为国的高尚精神和永垂不朽的英雄业绩。据民国·吴恭亨《对联话》卷十《哀挽》。.“死两个特别人”而“罚三十大银元”一九○八年,七十三岁的慈禧和被她软禁的光绪皇帝都死了。皇帝和太后连着死去,这叫做双重[chóng]“国丧”。清*府下令全国各地停止所有的娱乐活动,来悼念这两个“死鬼”。四川成都有个文人叫刘师亮,他在家门口给慈禧和光绪贴了一副挽联,上面写的是:洒几点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很明显,这里暗含着对统治者的轻视。这副对联让官府知道了,就说刘师亮对太后和皇上“大不敬”,起初打算关他一个月,后来,改成罚款三十块大洋[就是银元]。刘师亮交了罚款以后,跟着又在门外贴出了一副对联:闹几个虚字眼;罚三十大银元。官府的人见了,气不得也恼不得,只好装作没看见。.孙中山的一副对联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先后创建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一九一一年,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专制。第二年一月一日,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可不久,孙中山被反动派逼着辞了职,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抢了去。往后的十几年里,孙中山为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进行了好多次斗争,可都失败了。孙中山为此十分焦虑,但是他的革命信心没有减弱。他写的一副有名对联就说明这一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横披是:天下为公这副对联教育和鼓舞了许多革命志士。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的帮助下,在广州召开了国民*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为此十分高兴,决心打倒*阀统治。不幸的是,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他因病逝世了,没有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但是,他的这句名言仍然鼓舞着全国人民继续努力英勇奋斗。.“拖出老袁还我国”窃国大盗袁世凯,抢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坐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可他觉得光当总统还不过瘾,还得当当皇帝。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就跟日本*府订了个卖国条约,叫“二十一条”。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把中华民国改成了“中华帝国”,还演出了一场“登基”[古时候,新皇帝即位举行的仪式]的丑剧。全国人民对袁世凯这种复辟倒退的作法,都切齿痛恨。北京有人出了这么个上联,来骂袁世凯: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國;“園”是“园”的繁体字,“國”是“国”的繁体字。这是个拆字联,又是个置换联,意思双关。从文字上看,把“園”里头的“袁”去掉,换上“或”字,就成了“國”字。这个上联的实际意思是:打倒袁世凯——“拖出老袁”,恢复中华民国——“还我国”!不久,有人按照上联的格式,对了个下联: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余”,当“我”讲。下联也是个拆字置换联,意思双关。从文字上看,“道”字去掉“首”,换上“余”字,就成了“途”字。对联还暗含着这层意思:我站在走过的路上,回想起袁世凯干的坏事,真让人气得难忍;至于国家的前途,更叫人不敢想。这个下联流露出人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忧虑。.“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袁世凯称帝没多久,就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可耻地死去了。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实际上是在嘲讽他: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人们看了以后,都挺奇怪,问他:“上联的‘袁世凯’是三个字,怎么能对‘中国人民’四个字呐?上下联对不上啊!”写挽联的人笑了:“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国人民嘛!”.“民国总统”——“不是东西”袁世凯死了以后,北洋*阀控制下的北京*府,大总统一个接一个。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kūn],还有没当上总统,却握有实权的段祺瑞、张作霖,吴佩孚等,就跟走马灯似的,轮换掌权,争权夺势,连年混战,遭殃倒霉的可是老百姓。每换一次总统,还要下令让全国各地挂旗子来庆祝。有人气愤的写了一副对联,斥骂那些祸国殃民的“大总统”们: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是个嵌字联,上下联里嵌上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八个字。对联是说,不管南方还是北方,老百姓还是这样痛苦,国家还是这样混乱;你们这些作威作福的民国“大总统”们,不管换多少个——没一个是好东西!.至今没能对出下联的上联民国初年,*阀混战的时候,还有人写了这么个上联:由山而城,由城而陂,由陂而河,由河而海,每况愈下;“陂[bēi],指水边。“每况愈下”,是一句成语,是说情况越来越坏,一天不如一天。这个上联表面是在说地势由山——城——水边——河——海,越来越低。其实,里面有很深的*治含义。“山”,指孙中山,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城”指袁世凯,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陂”指黎元洪,湖北*陂人;“河”指冯国璋,河北河间人;“海”指徐世昌,江苏东海人。孙中山创建了中华民国,可惜,革命果实不久让袁世凯抢走了,打他这儿起,总统换了一个又一个,全是些祸国殃民的家伙,每况愈下——一个更比一个坏!国家的局势也就越来越糟糕。这个上联,文字浅显可含义深刻,把自然界里的事物跟*治人物、国家局势自然而又准确,还挺巧妙地结合起来,水平很高。因为上联写得太难了,直到今天,也没人能对上让人满意的好下联来,成了单对。.少年鲁迅上的几次“对课”鲁迅小时候,家里送他到“三味书屋”去读书。老师叫寿镜吾[wú],是个老秀才,挺有学问。这天上“对课”,专门学对对子。先生出上句,学生们对下句。寿先生出了个三字句:独脚兽当时,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对起来。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八脚虫”,还有的对“九头鸟”,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在学生们乱喊乱叫对得正欢的时候,只有鲁迅没言声。他是在用心琢磨更好的下联。等大伙儿安静了,鲁迅才不慌不忙地说出了自己的下句:比目鱼寿镜吾听了,连连点头,夸奖鲁迅说:“好!周树人对得顶好[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出的‘独角兽’的‘独’字,不是个数,可有‘单’的意思,周树人对的‘比目鱼’的‘比’字,有‘双’的意思;拿‘比’来对‘独’是再好不过了。可见周树人是动了一番脑子的,你们应该好好向他学。”又有一回,寿先生出了个五字对:陷兽入阱中;这是说,让野兽掉进陷坑里。鲁迅想到了《尚书》里的句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意思是在华山的南山坡放马,在桃树林旁边的野地里放牛]马上对了个:放牛归林野。鲁迅的下联得到了寿先生的夸奖。少年鲁迅的对课本上,画满了表示“优秀”的红圈圈。.少年周恩来“誓做中华之主人”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是在沈阳市东关模范学校念书。周恩来不但学习努力,还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望。他有个同学叫何履祯[履祯lǚzhēn],俩人挺要好。周恩来时常到他家去做客。何履祯的爷爷叫何殿甲,是位挺有正义感的私塾先生。何殿甲看周恩来年纪虽小,可谈吐不凡,很有抱负。老先生十分喜欢他。有一天,何老先生给周恩来出了个上联,让他对个下联。上联出的是:不为列强之奴仆;列强,是指当时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那会儿,帝国主义强盗们把中国当成了一块肥肉,都来抢夺。眼看着中国的大好河山就要被强盗们瓜分了,中国人民就要当亡国奴了。所以,何老先生写联激愤地表示:我们中国人不能再受列强的欺负了,我们决不能当亡国奴。周恩来看了上联,想了一下,马上提笔写出了下联:誓做中华之主人!何殿甲一看,不由得竖起了大拇哥,连连夸奖说:“周生年少有大志,真了不起!”.五四运动中对联显威力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这天中午一点多钟,北京十三所高等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天安门开大会,声讨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青岛、山东。曹、陆、章这三个是什么人呐?曹汝霖曾经是袁世凯北洋*阀*府的外交次长,袁世凯跟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他是签字人之一。陆宗舆和章宗祥也是北洋*府里的亲日派,都当过驻日本公使。在游行队伍中,引人注目的是,金水桥的南边竖起了一面大白旗,上面醒目地写着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头。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北京学界挽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千古!“曹瞒”[mán],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操,他在评书和京戏里,是个大奸臣的形象;“章惇”[dūn],北宋时候的奸相,跟当时的大奸臣蔡京等人狼狈为奸,把持朝*大权。这副对联是借古代同姓的奸臣,来骂今天的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一伙就是古代奸贼的遗种余孽!爱国学生们开完大会,开始了游行示威。他们来到曹汝霖的住宅——东城赵家楼。曹汝霖见风声不好,偷偷溜跑了。学生们抓住了住在曹家的章宗祥,大家气愤难忍,把他揍了一顿,然后放了一把火,烧了曹宅。北京的学生带了头,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起来响应。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反帝爱国的斗争烈火,一下烧遍了全国。人们纷纷集会抗议,游行示威。在各个城市里,贴满了反帝爱国的标语口号。对联也成了有力的斗争武器。比如,好些罢市的商店,都在紧紧关着的店门上,贴上了这样的对联: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齐心救国,岂贪区区之微利?挽救学生,不释万万不开门!还有的贴着: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霜!为国家,今罢市,挽救学生;实指望,除国贼,还我青岛。罢课救国,罢市救国,我两界挺身先起;民心未死,民国未死,愿大家努力进行。对联写出了人们在为被捕的学生大鸣不平。至于斥骂汉奸卖国贼的对联,就更多了。比如:锄奸意在寒奸胆;爱国血溅卖国贼!另有一副写的是:四金刚捧日,的是可杀;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四金刚”指段祺瑞[亲日派*阀头子]、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日”指日本帝国主义;“的[dí]是”,的确应该的意思。有一家帽子店贴出了这样的对联:大家舍却头颅,去拚国贼;不必到我店中,来买帽子。有一家卖鸟的商店,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鸟兽对联:三鸟害人:鸦、鸮、鸨;一群卖国:鹿、獐、螬。上联的“鸦”,就是乌鸦,又叫老鸹[gua]。“鸮[xiāo],就是猫头鹰,又叫夜猫子。鸨[bǎo],是一种坏鸟。老鸹、夜猫子和鸨这三种鸟,都曾被人们看成是不祥之鸟[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下联的“獐”[zhāng],是鹿的一种,个儿小。“螬”,是蛴螬[qícáo],一种吃庄稼的害虫。下联的鹿、獐,螬,谐“陆”、“章”、“曹”,是在骂这仨卖国贼都是兽类,不是人!上海有座庙叫白云寺,庙门前有块大匾,上面写着“普天同庆”四个大字。人们把“庆”字换上了“愤”字,变成了“普天同愤”!还在大门两边贴上了这么一副对子:学生被捕神流泪;贼奸窃国鬼兴悲。这些对联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在当时挺起作用。后来,在全国人民的坚决斗争下,北京*府不得不撤了曹、陆、章三人的职务,还把抓起来的学生全给放了。“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各商店纷纷开张营业,还换上了新对联贴在门上: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陈寅恪的对联试题我国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kè],在一次大学招生的试卷上,出了一道对联题,让考生们对出下联。这个上联怪有意思,是大伙儿特别熟悉的:孙行者谁都知道,“孙行者”就是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可要真对准这个人名联,没那么容易。上联里头一个字“孙”,是个姓,也可能当“孙子”讲,还有个“猢狲”[húsūn,就是猴子]的意思。平时一提孙悟空,不也常叫他“孙猴子”吗?第二个字:“行”,是动词,当走讲。最后的“者”字,是个文言代词,当“人”讲。“行者”合到一块,可以看成一个词,指出家人,“孙行者”有“猴子和尚”的意思。参加考试的学生,差不多都没学过对对子,一看这道题,全都傻了眼。这些考生就找《西游记》里的人名来对,什么“唐三藏”、“牛魔王”呀,什么“沙和尚”、“猪八戒”呀,对得是五花八门。还有个学生又气又急,干脆写上个“王八蛋”!当然,这些答案全得了零分。可有个考生这道题得了满分,他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就是胡适,是当时的有名学者、大学教授。这个下联为什么能得满分呐?第一,上联是人名,对的下联也是人名;第二,“胡”跟“猢”一个音,和“孙”一样,都有“猢狲”的意思;第三,“适”这个字在文言里,能当“去”、“往”讲,跟“行”正好相对;第四,“之”也是个文言代词,可以当“人”讲,跟上联的“者”对得挺准。那陈寅恪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了?不是,他的答案是“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人,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比欧洲国家早出了一千年!下联的“祖”字,能当“祖父”[就是爷爷]讲,跟上联的“孙”字——能当“孙子”讲,正好相对;第二个“冲”字是动词,跟上联的“行”相对;末了的“之”字跟“者”相对。陈寅恪的下联,确实挺有水平,可当时没人能想出来。.李大钊“妙”改古名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的创始人之一。一九一六年,他留学日本后回国,在北京大学当教授,还办了《晨钟报》,宣传进步思想,他自己当总编辑。每期的《晨钟报》上,都印着一个古钟,意思是用早晨响亮的钟声——革命思想,来唤起全国的民众。古钟上面还印着一句口号。在第六号《晨钟报》的古钟上,印上的口号是一副对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实,这是李大钊引用了古人的一副名联,不过下联中,把原来的“辣”字改成了“妙”字。那副对子是明朝官员杨继盛写的。杨继盛是河北人,号叫“椒[jiāo]山”,人们都叫他“辣椒”;因为他看到朝廷里的坏人坏事,毫不留情,说话带刺,就跟辣椒似的。当时的首辅严嵩是个心狠手毒的人,专权跋扈。他看杨继盛是个人才,就想拉拢他,当自己的帮手。可杨继盛反倒写了一份长长的奏章,揭发严嵩的五大奸恶和十大罪状。严嵩气炸了,就把杨继盛关进了监狱。杨继盛受刑之前,有个朋友偷偷给他送来了蛇胆,跟他说:“吃了蛇胆,再挨毒打就能挺得住。”杨继盛笑了,说:“我杨继盛浑身都是胆!哪儿用得着什么蛇胆!”杨继盛后来被严嵩定了死罪。在去刑场的路上,北京城的老百姓站满了路边,哭着给杨继盛送行。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继盛,在他的住处修了祠堂,叫“松筠庵”,在今天北京的达智桥街里。庵里有个亭子,柱子上有两行石刻的大字,就是杨继盛生前亲笔写的那副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对联的意思是,我的这副铁肩膀,专为扛起正义的事;我的一双手,专写那些辣人的文章,大骂祸国殃民的奸贼。李大钊佩服杨继盛敢为正义献身的精神。他把对联里的“辣”字改成了“妙”字,表示要用双肩担起了共产主义的“道义”,一双“妙手”写出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据日·中野江汉《北京繁昌记》,《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悼念李大钊的一副挽联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奉系*阀张作霖,用绞刑架杀害了李大钊。李大钊在刑台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说,然后高呼“中国共产*万岁!”英勇就义。李大钊牺牲的时候,才三十八岁。他的灵柩停放在宣武门外的妙光阁浙寺里。一九三三年四月,*组织通过北京大学师生和李大钊的生前友好,发起了为他公葬的活动。鲁迅、李四光等一百多位知名人士,参加了捐款。四月二十三日清晨,送葬的队伍从妙光阁浙寺出发,人们拿着花圈、挽联,胸前戴着纸花,胳膊上缠着黑纱。一路上,不断有群众加入到送葬的队伍里来。在李大钊的深红色的棺木后边,一眼望不到头的群众队伍,成了洁浩荡荡的洪流。队伍里有教师、学生、工人、市民,还有士兵。花圈接着花圈,挽联跟着挽联。高举在队伍最前边的,是北京青年送的一副挽联: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上联是说,李大钊这些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流血奋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死去的人是没有什么遗憾的。下联是说,人民大众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痛苦地生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活着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挽联对革命烈士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号召人民群众起来向反动派进行斗争。这副充满战斗力的挽联在前边引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李大钊先烈精神不死!”.郭沫若少年时代的趣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了不少古诗词。他四岁半到私塾念书,六七岁开始学习对对子。起初是二字对儿,慢慢再作五字、七字对儿。有一天,离私塾不远的庙里的和尚,来私塾找老师告状。和尚说私塾的学生从庙墙的窟窿里钻进庙去,偷桃树上的桃子吃。老师听了挺有气,就问学生们是谁干的。可这帮小家伙一个个装聋作哑地不言声。老师更有气了,就随口说了一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说完了,让学生们对下句,要是对得好,事情就算了;对不上,挨着个儿打!郭沫若稍微一琢磨,就对了个下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攀桂”的意思是考上状元;蟾宫,指月宫;古时候传说月亮里有蟾蜍chánchú;“步蟾宫”,意思也是能考上状元,一步登天。老师看郭沫若小小年纪,志气这么大,连连夸奖,也就不追究孩子们偷桃的事了。.“粪有税”和“屁无捐”郭沫若十四岁的时候,到四川乐山城里去上学。一天,他看见几个农民挑着粪出城,把城门的官兵硬要他们缴“出城费”,一担粪缴一个铜板。郭沫若看着,觉得又可笑又可气,就大声对站岗的大兵说: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郭沫若在斥骂反动统治者向老百姓滥收苛捐杂税,欺人太甚!真是辛辣的讽刺。.红*打垮“两只羊”一九二八年六月,蒋介石调集了湖南、江西两个省十多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率领江西敌*的两个将领叫杨如轩、杨池生。红*管他俩叫“两只羊”。“两只羊”带着几个团向井冈山扑来。红*战士在朱德*长的率领下,英勇杀敌,个个象下山的猛虎,把敌人杀得落花流水。这一仗,消灭了敌人一个团,打垮了两个团。剩下的敌人一看不妙,就慌忙逃跑了。打了大胜仗,朱德*长高兴极了,他风趣地写了这么一副对子:不费红*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这副对子一下就在井冈山传开了。红*战士和老百姓们听了,打敌人的劲头更足了。.一副对联一部家史在江西省吉安县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边写的是:家慈五男二女留独子;先父三难一死为人民。“家慈”是指自己的母亲,“先父”是对死去的父亲的称呼。这副对联是曾山写的。曾山年轻时候就参加了革命,当过县委书记、江西省工农民主*府主席。解放以后,做过新中国的交通部长、商业部长。曾山的这副对联,是他全家参加革命斗争的真实写照。这副对联,就是一部家史。上联写的是,母亲一共生过五个男孩、两个女孩,可如今只剩下曾山一个人了。原来,曾山小时候家里很苦,他的四个兄弟姐妹因为得病没钱医治,先后都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大哥曾延生是共产*员,还是吉安县*组织的领导人。曾延生参加了一九二七年的“八一”南昌起义,组织了“万安暴动”。一九二八年,曾延生担任了赣南特委书记。这年的三月,他不幸被敌人逮捕。在敌人狱中曾延生坚持斗争,英勇不屈,惨遭敌人杀害,当时只有三十一岁。弟弟曾炳生也参加了革命,搞*的地下工作,在一九二七年七月不幸被捕,八月被敌人杀害,当时才二十三岁。这样,曾家后代只剩下曾山一个人了。一九三○年,毛泽东带领队伍来到了吉安,亲切地慰问了曾山的母亲,热情地称赞了这个革命家庭。下联写的是,曾山的父亲曾采芹烈士的事迹。曾采芹是个教师,他用教书作掩护,从事*的地下工作。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年不到一年的时里间,他三次被捕入狱。第三次被捕以后,在吉安狱中,敌人对他严刑拷打,让他说出*的秘密。曾采芹誓死不屈,英勇牺牲。就义时六十三岁。曾山的对联,是一份宝贵的革命传统教材。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无比珍惜。.“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半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大公报》社有个年轻的编辑,叫王芸生。他在工作之余,下功夫专门研究中日关系史。王芸生不辞辛苦,在北京和天津访问了好多历史学家。跑遍了这两个城市的图书馆,搜集了大量材料。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开始,到一九三四年四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写了一部有名的书:《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这部书有七大本,总共差不多有二百万字,平均每月写成六七万字。这部大部头的巨著写成以后,王芸生成了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问题的青年专家,这部书也成了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王芸生笑着念了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对联,清楚地说明了王芸生,其实也是一切专家学者成功的“秘诀”:只要勤奋,只要不怕艰苦,就能登上“书山”的顶点,就能驾着智慧之船,到达知识海洋的彼岸。.含义深刻的一副顶短的对联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夜晚,日本帝国主义驻扎在我国东北的关东*,突然向沈阳的东北*驻地北大营猛烈进攻,同时炮轰沈阳城。日本强盗突然袭击,打死打伤了东北*许多官兵和一些老百姓。可是,蒋介石却下命令给东北*“绝对不抵抗”。于是,东北*不放一枪撤出了沈阳城。第二天,日本强盗就占领了沈阳,接着,又分兵进攻东北的其他城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无不气愤填胸,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南京,向国民*中央*府示威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可是,蒋介石竟然指使*警,向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枪冲杀,当场打死学生三十多人,打伤一百多人。在悼念爱国学生的追悼会上,有人挂出了一副短短的一字联:死;生。上联是个“死”字,下联是个倒写的“生”字。对联的意思是,宁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短短两个字,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做亡国奴,坚决跟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苏区广泛流传的一副对联一九三三年十月,中国工农红*第四方面*到达了四川的达县。红三十*进驻到潼乡。红*里头,有个专门搞*治宣传的“钻花队”,是由那些专会凿石雕刻的红*战士组成的。他们的任务,是在一些坚硬的石头上刻上标语,进行革命宣传。字刻在石头上,可以长时间地保留下去。红三十**治部在潼乡的驻地外边,有一座大门楼。门楼两边正好有两个挺大的石柱。钻花队就在石柱上,刻上了当时在苏区非常流行的一副对联: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和镰刀,代表广大的工农劳动群众;斧头和镰刀交叉在一起,又是中国共产**旗的标志。对联的意思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工农红*和劳苦大众,一定能打碎旧社会,建设一个新中国。这副对联对仗工整,意义深刻,很有鼓舞作用。苏区人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不少人家在大门上都贴了这副对子。今天,在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副“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的对联。这副贴在两扇旧门上的对联,已经很旧了,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写在自己家的大门上的。后来,乡亲们精心地把它保藏了起来,解放以后,献给了国家。这副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对联,如今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不要人间造孽钱”抗日战争期间,廖仲恺先生的夫人——国民*左派领袖、革命老人何香凝,带着儿媳妇和孙子,千辛万苦地来到了桂林。他们住在郊外,全家靠养鸡种菜和卖画过日子。生活挺艰难。一天,蒋介石派人给何香凝送来了一百万块钱和一封信。蒋介石在信里假惺惺地请何香凝到陪都重庆,好过舒服日子。何香凝叫来人把钱原封不动地拿走,还在那个信封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闲来写画营生活;不要人间造孽钱!意思是,我得空画点画儿卖点钱,日子过得挺舒心。你那些祸害老百姓刮来的造孽[niè]钱、昧心钱,我是一个子儿也不要!老人家绝不跟祸害百姓的人同流合污。.邓小平抗战时期的一副对联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在八路*的一二九师当*委。一九三九年四月,邓小平带着三十几个干部,从西安坐车,去延安参加会议。半道上,邓小平给大伙儿说了一副自己作的对联: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列”在这儿是“众”的意思,“宁”是“岂”、“难道”的意思。这副对子是说,我们大家都是无产阶级战士,怎能不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呐!这副对子还是嵌字联,而且用了鹤顶格,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分别嵌上了“列”和“宁”。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他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邓小平念完对联,对大伙儿说:“做个无产者,就得革命到底呀!”.朱德题泸定桥联在四川泸定县有座举世闻名的泸定桥。这座铁索桥凭着它那光荣的历史,成了珍贵的革命文物。今天,在桥西头的大石壁上刻上了朱德题写的泸定桥对联。对联写的是: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远戍,严防帝国侵。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开始了长征。长征的目的,是为了北上抗日。对联里的“远戍”就是远征;“帝国”指日本帝国主义。红*打退了敌人层层的围追堵截,第二年五月来到了四川的安顺场。*委命令红四团一天急行*二百四十里,第二天夺下泸定桥,占领泸定城。四团的全体指战员冒着瓢泼大雨,凭着两条腿,一气走了二百四十里山路,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赶到了泸定桥,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泸定桥可太险了!这不是石桥,也不是木桥,它是一条铁索桥。桥的两岸是直立陡峭的山峰,桥身有一百多米长,三米宽,用十三根粗粗的铁索由东岸拉到西岸。桥面有九根铁索,平时上面铺上木板,让行人通过。可这会儿,敌人听说红*要来了,把桥上的木板拆个净光,只剩下了光溜溜九根铁索。铁索悬空高高地吊着,下面就是奔腾咆哮的大渡河。就是平时有木板,风一刮,走在桥上也是晃晃悠悠的。何况现在只剩下铁索了呢?桥东头就是泸定城,敌人修了坚固的工事,还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了铁索桥。红四团挑选了二十二个棒小伙子,组成了突击队,由连长廖大珠带领,准备冲过铁索桥,消灭桥头敌人,然后进攻泸定城。下午四点钟,夺桥战斗打响了。四团的强大火力,射向对岸敌人阵地,掩护勇士们过桥。二十二个英雄手拿短枪、冲锋枪,背插马刀,腰上塞着十二个手榴弹,冲上了桥头。英雄们冒着弹雨,手扶着光光的铁索,脚蹬着滑溜溜的铁索,飞快地向前挪动着。三连战士们紧跟在二十二个勇士后边,在铁索上铺上木板。突击队很快靠近了桥头,敌人吓坏了,就把桥头的亭子点着了,凶猛的火舌向英雄们扑来。这时,西岸响起了雄壮的冲锋号,英雄们大喊着“冲呀——杀呀——”的口号,冲上了桥头,杀进城里。红*的后续部队紧跟着冲了上来,消灭了城里的敌人。强夺泸定桥的战斗胜利结束了,红*左纵队的全部人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大渡河,跟右纵队的红*胜利会师了。蒋介石打算用大渡河天险来围困、消灭红*的计划彻底破灭了!毛泽东后来在《长征》诗里,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马寅初珍藏的一副对联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在国际上也挺有名望。马老先生活了一百零一岁。在北京东总布胡同马寅初的住房里,收藏着一副珍贵的对联。这是一九四一年三月,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在重庆送给马寅初的寿联。寿联写的是: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四十三年前,重庆大学商学院的师生们为了祝贺马寅初六十寿辰,开了个祝寿会。这副寿联就挂在寿堂上。祝寿会上,“寿星”本人却不在!马寅初上哪儿去了?原来,“寿星”这会儿被反动派关在贵州的集中营里[集中营是国民*反动派专门关押“*治犯”的]。这是怎么回事呐?原来,马寅初教授当时是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他写了好些文章斥责国民*的反动统治,还揭了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果夫、陈立夫]发国难财的老底。反动派对马寅初恨得咬牙切齿,就找了个碴儿把马先生抓起来了。这一来,激起了众怒。商学院的师生们就在三月十三日[马寅初的生日]召开了隆重的祝寿大会。那天除了学院的师生以外,还来了好些各界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和邓颖超当时是中共中央驻重庆办事处的代表,他们积极支持爱国师生的行动,还亲自写了上面那副对联,送到了会场。对联里用传说有千年之寿的“鹤”和“龟”来祝福马寅初健康长寿。上联的“桃李”,比喻马寅初教的学生特别多,“桃李满天下”。“增华”是说马寅初用爱国思想和行动教育学生们关心民族兴亡,努力学习,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为祖国增添光彩。“坐帐无鹤”,是说寿堂里的“鹤”——“寿星”可惜不在,表示对马寅初的关心和挂念。下联的“琴书作伴”,是说马寅初在监狱里过着清苦日子,称赞马先生这种不向敌人屈服的高尚气节。“支床有龟”,“龟”跟“归”字谐音,在这儿表达了人民群众盼望马寅初早点出狱回来,共同跟反动派斗争的愿望。这副对联后来被送到了重庆近郊马寅初的家里。直到一年以后,马寅初出狱了,才看到了这副对联。马寅初把这副对联,看成是顶珍贵的礼物,保藏在身边。解放以后,马寅初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曾提出了“新人口论”,提醒*府要注意中国增长迅速的人口问题。马寅初的正确理论,在当时却被一些人说成是“反动的”,马寅初本人也被扣上了“反*反社会主义”这顶可怕的大帽子。后来,马寅初受过好多次*治冲击,自己也丢失了不少宝贵东西。唯独这副寿联,他一直小心地珍藏着。.国名地名巧成对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喜讯传到了四川成都,成都城一下子沸腾起来,鞭炮齐鸣,锣鼓震天。人们高兴地把手里的帽子往天上抛,卖水果的也把瓜果梨桃往欢乐的人群里扔,叫大伙儿都尝尝“胜利果实”。第二天一早,家家户户都贴出了庆祝胜利的喜联。其中有一副对联把国名、地名巧联成了一副对联,引得众人齐声喝采: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上联用了三个国名:中国、捷克、日本;下联用了三个城市名:南京、重庆、成都。上联的“捷克”当国家名讲是一个词,要是把它看成两个词,也能当“战胜”,“胜利”讲。同样,下联的“重庆”也能看成是两个词,当“重新庆祝”讲,“成都”可以当“成为国都”讲。这么一来,上下联的意思就成了:中国彻底战胜了日木强盗!庆祝南京重新成为国都。南京本来是中华民国的首都,日本侵略中国以后,蒋介石*府迁到了四川重庆,南京被日*侵占了。抗战胜利后,南京重又成为国都。这副国名、地名巧联,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新颖。.茶社对联的秘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西安市的莲湖公园里,有个“奇园茶社”。茶社门口挂着一副有意思的对联:奇乎?不奇,不奇亦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意思是说,这个茶社稀奇吗?不稀奇。可要说它不稀奇,其实也挺奇特的。这个茶社是娱乐场所吗?是娱乐场所。可要说它只是个娱乐场所,其实也不全是。上下联的头一个字,分别嵌上了茶社的名字:奇园。这种格式,叫“鹤顶格”。游人们看了,都觉得写得有意思,是副好联,可并不知道里面的深刻含义。解放以后,报纸上才公布了这里边的秘密。原来,奇园茶社是中国共产*在西安的秘密交通站,地下工作者以茶社做掩护,在这里进行革命工作。这样,“奇园茶社”当然称得上“是园非园”、“不奇亦奇”了!.续范亭写联讽刺蒋介石续范亭将*是国民*的高级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同盟会,一九一一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当时才十八岁。后来,他在国民**队里担任过旅长、*参谋长、中将总参议等重要职务。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府采取了“不抵抗*策”,让日本强盗没费什么事,就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续范亭将*看到这种局面,又气又急。他专程去南京找蒋介石,苦口婆心地跟他讲了几个钟头,劝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可蒋介石闭着眼睛,不搭理他。一九三五年,日寇又阴谋侵略我国华北,续范亭眼看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心如刀绞。在这年的十一月初,他从兰州赶到南京,到处呼吁团结抗日。可那些国民*大官们没人理睬他,续范亭十分孤立。续将*作为一个国民*的老*员,眼瞅着国民*当局这么腐败无能,悲愤到了极点,他决心以死报效祖国,唤起全国团结抗日。十二月二十六日,续范亭来到了埋葬孙中山的中山陵前,痛哭了一场。然后,他毅然拔出剑来,剖腹自杀。他在绝命书上写道:“余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国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因为剑不太锋利,又有朋友急救,续范亭没有死,可受了重伤,身体受到很大摧残。蒋介石对这个事件非常恼火,怀疑续范亭跟共产*有关系,就准备迫害他。其实,那时候续将*根本没接触过共产*。不过,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倒使续范亭更加看清了他的本质。这位国民*高级将领决心跟蒋介石彻底决裂,投身人民革命。续范亭来到了陕北延安,一边养病,一边参加革命工作。续范亭还给蒋介石写过一副绝妙的讽刺对联,给这位蒋总统画了一幅像: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介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介”,在这里是量词,当“块”讲。“介石”既嵌了蒋介石的名字,又和上联中的“孤蛙”相对。蒋介石又叫蒋中正。联里嵌上了“介石”、“中正”,是在写蒋介石就是井底之蛙——没见过多大天,却狂妄自大,十分可笑;又象是茅坑里的一块石头,又臭又硬,顽固不化!一九四七年,续范亭将*因为重病,不幸在延安去世。中共中央根据续范亭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正式*员。毛泽东亲自给续范亭写了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民国万税天下太贫国民*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得象牛毛。有人特意编了这样一副对联:尽敲榨,假充公用,遍设关税、卡税、田税、屋税、丁头税,税到民不聊生——将腹税;竭搜罗,大饱私囊,勤抽盐捐、米捐、猪捐、柴捐、屎尿捐,捐得人无活计——把躯捐!对联在讽刺国民*反动派使劲搜刮民脂民膏,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逼得老百姓简直没活路了,就剩下把空肚皮和瘦身子,也当成税款捐出去了!可反动*府却在报纸上、广播里,大喊什么“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成都文人刘师亮十分气愤,就拿这两句口号,利用谐音编了一副对联: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真是一字见真谛!.夹有英文字母的对联解放前,中小学教师在社会的底层,拉家带口的,生活清贫穷苦,而且没有一点保障。好多教师体弱多病,负担沉重,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有个中学数学教师,才三十几岁就积劳成疾,得了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同事们都很悲痛,在追悼会上,一个英语教师给他写了这样一副挽联:为X、Y、Z,送了君命;叫w、F、S,依靠何人?上联的X、Y、Z是数学里常用的符号,用来表示未知数。是说,你献身教育,一心都扑在了数学教学上,可末了落了个积劳成疾,年轻轻的就死了。下联的W、F、S是英语里妻子[Wife]、父亲[Father]和儿子[Son]的第一个字母,在这儿代表妻子、儿女和父亲。是说,你离开了人世,你撇[piē]下的妻子、儿女,还有老父亲,可靠谁养活呀!老师们看着这副叫人心酸的对联,想到当教师的生前辛辛苦苦,死后没有保障,都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副对联,在汉字里夹上了英文字母,而且对仗工整,倒是别具一格。.饿教授写联抗议反动派解放前,国民*统治区的经济搞得一团糟,物价飞涨,百姓遭殃。机关职员早上领的一个月工资,到了晚上,就够吃一顿饭的钱了。一个玉米面饼子,一下卖到一百万元一个。老百姓可怎么活呀!一九四六年,城市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对国民*统治的群众运动。不少大学教授也加入了示威游行的行列,他们高举着“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的标语牌,向反动*府抗议。四川大学有一位教授气愤地在家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民国卅五年,该盼到太平新世界;彭祖八百岁,没吃过这么贵东西!民国卅[sà]五年,就是一九四六年;“彭祖”,指传说中的长寿神仙,活了八百岁。还有个大学教师,编了副拆字联: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意思是说,缺少吃的只好喝水,可白开水怎能填饱肚子?不能再研墨写字了,黑土[指“墨”]怎能当饭吃!对联把“饮”拆成“欠食”,“泉”拆成“白水”,“抚”拆成“无才”,“墨”拆成“黑土”,琢磨得又奇又巧,写得明白好懂,对仗也挺工整。就内容说,在当时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中,这副对联真像是射向反动派的一支利箭!.无字对联含义深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国民*反动*府面临崩溃的绝境。南京各大学的学生们,上街游行示威,反对蒋介石继续打内战。半道上,大批全副武装的特务和警察,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大打出手,当场有两个学生被打死。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四·一事件”。反动派这么干,吓唬不住爱国学生,倒激起了南京人民的满腔怒火。几天后,南京各界代表在中央大学礼堂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纪念牺牲的学生。全场周围挂满了各种挽联。里面有一副挽联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没写一个字,只有一些标点符号。上下联是:??????!!!!!!虽说挽联上没写一个字,可上面的符号却个个象有千斤重!上联一连串儿的问号,是在向国民*反动派发出一连串的质问:你们为什么打内战?为什么搞假和平??为什么杀死爱国学生?????下联的一连串感叹号,是在显示南京人民的决心和誓言:反内战!打倒国民*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烈士的血没白流,只过了二十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就打下了南京。几个月以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诞生了!人民的愿望实现了。.周恩来为何香凝的《喜鹊牡丹图》题联前面提到的革命老人何香凝,不单是革命家和爱国者,还是有名的画家。她画的梅花特别受到大家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大门口。祖国派出了优秀儿女——中国人民 ,奔赴朝鲜。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了。一九五一年,何香凝为 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请周恩来总理在画上题词。周恩来题了一副对联: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鹊”就是喜鹊,它一直被人们看成是报喜的吉祥鸟;“贻”[yí],是“送”的意思。这副对联嵌上了“抗美援朝”四个字,配上何香凝的画,再好不过地表达了祖国人民对“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信念和对战士们的崇敬。.老舍赠于是之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于是之,珍藏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的是: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对联的意思是说象这样努力的人[“是”当“这”讲],才有成功的希望!这副对联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虚字,耐人寻味。同时,这还是个嵌字联,里边嵌上的“是之”俩字,说的就是于是之。送给于是之这副对联的,是老舍先生。解放初期,老舍写了一个剧本,叫《龙须沟》,写的是北京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龙须沟》里有个重要人物叫程疯子,就是于是之演的,这个人物演得特别成功,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当时于是之才二十三岁。老舍非常赞赏于是之的表演才能,就写了上面那副对联,来鼓励他。于是之觉着自己的水平还不算高,就把对子珍藏起来。可他一直记着老舍的鼓励,更加“努力如是”。后来,他在舞台上和电影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茶馆》里的王掌柜,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于是之成为一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不能不说跟老舍的对联有点关系呢!.华罗庚的绝对儿当代卓越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但精通数学,他的文学底子也很厚实,能写一手好文章。一九五三年,华罗庚和钱三强、赵九章这些著名科学家,一块去国外考察、访问。半道上,华罗庚想出了个对子,让大伙儿来对。对子是:三强,韩赵魏;这个上联是个难对儿,跟前边说过的宋朝时辽使的“三光,日月星”和清朝李啸村的“三绝,诗书画”一个样。“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七雄”中的韩国、赵国和魏国。而且“三强”还一语双关,指在座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是个嵌字联。下联不单要对得工整,开头也得嵌上一个人的名字,顶好也是个科学家。这可比辽使和李啸村的难对儿还难!待了一会儿,华罗庚看大伙儿想不出来,就不慌不忙笑着说出了下联:九章,勾股弦。“九章”是书名。《九章算术》这本书是我国古代一本有名的数学书。“勾股弦”是个数学定理名称,叫“勾股”定理。初学“几何”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巧得很!勾股定理就记在《九章算术》里。我国这本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数学书,在世界上也特别出名,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给世界各国。而且,下联也是个嵌字联,嵌进了也同时在场的赵九章的名字:“九章”。赵九章是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跟上联的物理学家(钱)“三强”,正好相对。听了华罗庚的这副绝对儿,在座的科学家们,不由得一块儿鼓起掌来,都说:“有水平,有水平!”.董必武写联纠正冤案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一九五五年秋天,董必武办事路过兰州,听取当地法院负责人汇报工作。法院的人说了这么一个案子:这年六月,岩昌县一连下了好多天大暴雨,还夹着雹子,地里的庄稼毁得挺厉害。农民们一着急,有的就跑到庙里敲锣打鼓,招来好些人,求“老天爷”住住雨,还搭台唱戏,请“老天爷”听。当时闹腾得挺热闹。乡里干部听说了,就赶到那里强令群众不许再搞迷信活动。农民一时听不进去,就跟乡干部吵了起来。人多一乱,戏台被撞塌,伤了好些人。群众一气之下,打了一个干部,还把他捆了起来。岩昌县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以后,就拿“利用迷信,煽动群众篡夺*权”,“是现行反革命罪”的罪名,把带头的四个人判了死刑,另外一个判了无期徒刑,还有两个判了长期徒刑。董必武查问过案情,就建议重新调查,指出决不要弄混了敌人和人民的界线。接着,他又提笔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了岩昌县法院。对联写的是:提高警惕,肃清一切特务分子;防止偏差,不要冤枉一个好人。听了董必武的指示,岩昌县法院马上派人下去重新调查核实。末了,法院实事求是地重新作了结论:由于群众的迷信思想,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引起纠纷。先前被判刑的七个人,经过教育以后,全都放了。董必武的一副对联,纠正了一起大错案,救了四条人命![说明]董必武写这副对联,主要是为了教育法院干部一定要按*策办事,不能感情用事。所以,主要从内容考虑,没有更多地讲究形式,有的地方对仗不大工整。其实,董老的文学修养很高,就拿对联来说,曾经写过不少水平很高的好联。比如,一九二一年七月董必武作为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来由于租界巡捕破坏,会场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一九六三年,董老旧地重游,在南湖烟雨楼上题写了一副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古传单对儿有了下联“古传单对儿”指的是古人出的一些上联,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成了“单对儿”。有些上联已经“单”了好几百年了。可也巧,事到今天,就有些古传单对儿,被人对出了下联。这里要说的故事,还得先回到古时候。明朝嘉靖年间,有个状元叫罗洪先。有一天,他跟一个朋友坐船在江上游玩。船快到九江了[九江在江西省],船夫钻进了船舱,请罗状元给对个下联。罗洪先一听,船夫要让自己这个状元对下联,心里直想笑,打算不搭理他。可他一看船夫写的上联,不敢笑了。这个上联写的是: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很清楚,上联说的就是当时状元和朋友坐船到九江的事。可联里按顺序嵌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这就难对了。罗洪先和朋友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抓耳挠腮地使劲琢磨。可船到九江了,罗状元还是没想出下联,只好红着脸上岸了。打那儿起,这个上联流传了四百多年,一直没人能对出下联,成了古传单联儿。岁月穿梭,到了一九五九年。这年,广东佛山市有个工人在十里地以外的农村,找到了一根叫“九里香”的好木料,用了两天时间运回了佛山。在解放前的一九四三年,也有人找到过“九里香”,可来回整整用了一年工夫。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照着上面那个单传古联儿,对出了下联: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下联说的是运木头的事,还按顺序嵌上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十个数字,跟古传单联正好相对。内容也不错,真是难得!.西沙群岛上的古庙联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西沙群岛的不少岛上,到今天还保留着好些古庙,其中有一些还是明代的古庙。这些古庙里,有不少几百年前刻下的庙联。比如,和五岛上有一座庙,它的庙联写的是:前向双帆孤魂庙;庙后一井兄弟安。永兴岛上一座古庙的楹联是:兄弟感灵应;孤魂得恩深。永兴岛的码头附近,也有一座古庙,上边的楹联是:春亦有情,南海喜逢鱼弄目;人得其意,东风和气鸟逢林。这些庙大多数都叫“孤魂庙”,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海上丧生的渔民兄弟的。这些古庙和古联,是珍贵的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它和在那里发掘出来的瓷器和古钱等,都雄辩地证明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范文澜“文章不写一字空”范文澜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三十年代,他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范文澜追求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抛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了延安。他立志用马列主义观点,编写一部新型的《中国通史》。在昏暗的油灯下,范文澜辛勤地工作着,常常通宵达旦。书稿写成以后,又多方面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前后经过三十年,终于写成了价值很高的《中国通史简编》第一、二、三编。范文澜从事这一工作,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直至一九六九年生命结束。他在生前亲手写了一副格言联,挂在书房里,时刻来鞭策自己: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是说,要花长时间花大力气肯于坐“冷板凳”,认真读书,写出有价值的东西;而空洞无物的文章,决不写一个字!范文澜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丰硕的成果,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的格言联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也是很好的勉励吗?.陈毅写的对联和写陈毅的对联陈毅元帅为*和人民艰苦奋斗了一辈子,立下了大功。他不但是身经百战的将*,还喜欢写诗作对子。陈毅特别喜欢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四川成都西郊有个杜甫草堂——杜甫生前在那里住过,陈毅到草堂看过好多次。一九五九年十一月,陈毅来到杜甫草堂。参观完了,草堂的工作人员请他题字留念。陈毅高兴地答应了,提笔写了一副对子: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两句,本来不杜甫写的诗句。陈毅借用杜甫的诗句,拿“新松”比作顶天立地的革命者,拿“恶竹”比作国内外的敌人。“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陈毅跟林彪、“四人帮”一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一次,杜甫草堂的工作人员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一个邮包,打开一看:是陈老总的手迹!陈毅在一张旧报纸的背面,用毛笔写上了他十几年前写过的那副对联。草堂里的同志们看了,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哪里只是两行字呀?这是陈毅在向家乡人民[陈毅是四川人]表示他对万恶的林彪一伙的刻骨仇恨,还有自己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一九七二年,陈毅不幸因病逝世。在追悼会上,毛译东看见了一副悼念陈毅的挽联,连连夸奖,说:“这副挽联写得好。”他跟陈毅的夫人张茜一打听,知道是陈毅的老朋友、书法家张伯驹写的,又听张茜说:“张伯驹前几年从东北被轰到了北京[北京是他的老家],这会儿还没工作,连户口都没有。”毛泽东听了,就叫人赶快把这件事给办一下。不久,张伯驹的户口就办回了北京,还当上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伯驹的挽联写得确实不错,是这么写的: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结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这副挽联总结了陈毅光辉的一生。上联是说,陈毅参加了革命,成了一位保卫人民的伟大战士[“干城”是“保卫者”的意思],对*和人民赤胆忠心!在江南当新四*代*长时,深受江南人民的爱戴;解放战争时期,在淮海战役中威名大振;如今,陈毅最后再看一眼祖国的大好河山,永远离开了我们。下联说,陈毅为人民战斗了一辈子,长期主持外交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虽说陈毅离开了我们,可他的英雄气概,他的光辉一生,永远留在人民心中,陈毅在“九泉”准会满脸笑容,因为他就要看到祖国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从陈毅写的对联和写陈毅的对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光明磊落,英勇豪迈的伟大形象。.“天安门事件”中的挽联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全国人民衷心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了。人们为失去国家的栋梁而无比悲痛,同时又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因为当时“四人帮”已经掌握了*和国家的很大一部分权力,正在兴风作浪。对于周总理的去世,江青一伙却得意洋洋,加快了篡权的步伐,并极力压制人们对周总理的悼念。全国人民看透了江青一伙的险恶用心。北京、南京等地的群众首先行动起来,继而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运动。首都人民用花圈、诗文和挽联作武器,向“四人帮”一伙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战斗。从一九七六年的三月三十日起,到四月五日,短短的几天里,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和天安门广场,成了花圈的海洋。在成千上万的花圈当中,有无数的诗词、悼文和大量的挽联。人们在用纸和笔,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雄伟的英雄纪念碑上,人们竖起了四块巨大的诗牌,上面写着:红心已结胜利果,碧血再开革命花;倘若魔怪喷毒火,自有擒妖打鬼人!那些挽联也十分引人注目。清明节的早晨,人们在广场上升起了两束气球,气球下边高高地悬挂着一副巨大的挽联:怀念总理;革命到底。纪念碑上有一副大挽联十分醒目:总理回眸应笑慰;斩妖自有后来人!还有的挽联写着:一朵白花一颗心;八亿人民八亿碑。悼总理继承革命志;举红旗横扫害人虫。学习总理,搞马列光明磊落,众口皆碑垂千古;痛斥敌人,搞阴谋阴险毒辣,人人唾弃臭万年。虽说这些挽联不大讲究对仗,可写得爱憎分明,战斗力强。副副挽联象号角,象战鼓,象炮弹,象烈火,向“四人帮”发起了猛攻。江青、张春桥一伙,对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向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下手了。他们把大批革命群众抓进了监牢,又把这场运动说成是“反革命事件”。“总理回眸应笑慰;斩妖自有后来人”。不过半年时间,“四人帮”就被人民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四·五”作为伟大的群众革命运动,在我国当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那些挽联也和大量诗文一起被载入史册。.《夜话》千秋邓拓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曾经当过《人民日报》社的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前线》主编等重要职务。他本人还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邓拓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被诬蔑为“三家村”。没多久,邓拓就被逼得含冤死去。后来,吴晗也被折磨而死。邓拓生前在北京晚报上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杂文,总名叫《燕山夜话》。里面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一些斗争性很强,思想艺术水平也挺高的好文章。十年浩劫以后,“三家村”冤案也得到了彻底平反。一九七九年九月五日,首都各界人士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为十三年前屈死的邓拓举行了追悼会。会场里挂满了各界人士送的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邓拓夫人丁一岚的挽联写的是:山海风波,心盟永忆;万家恨雪,云际长明。《前线》编辑部的挽联是:文章满纸,满纸丹心,丹心遭厄,奇冤绝今古;风雨同舟,同舟聆教,聆教难忘,心花慰英灵。[厄è,在这儿指灾难。这副联用了顶真格]书法家唐棣华的挽联是:三字沉冤千古恨;一盒忠骨万年香!著名画家李苦禅的挽联是:燕山磊落;夜话千秋!这副短联嵌上了《燕山夜话》这个书高,赞扬了邓拓和他的著作光明磊落,光照千秋:.香港“宋城”的冠*联前些年,香港九龙地区建成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风景区——“宋城”。干吗叫“宋城”呐?原来,这个小小的“城中之城”,是按照古时候宋朝的首都汴梁城模样修成的[汴梁biànliáng,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宋朝离今天有一千年了,当年汴梁城的模样有办法找到吗?有。历史名画——《清明上河图》上不就画着吗?它是宋代大画家张择端画的一幅长卷。这幅画高不到一尺,可长快有两丈了。上面画的是宋朝汴梁城和汴河两岸清明节时候的景象。把北宋汴梁城的模样详细真实地描画了下来。各式建筑、店铺,各类人物,应有尽有。人们夸它是“千古大观,人间异宝”!后来元、明、清各朝的名画家,照着这副画又画了好些《清明上河图》。不过,跟张择端画的不完全是一个样儿。这些照着画出来的画儿,叫摹[mó]本。《清明上河图》有名的好摹本,顶少有三四十种。张择端亲手画的那副《清明上河图》,这会儿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到了今天,不单有人还在画《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而且香港九龙人民还造出了这幅画的实物“摹本”!他们按照《清明上河图》上的一段,建造了这座有名的“宋城”。“宋城”其实不太大,只有八宙地,差不多有半个多足球场大。“城”里有“宋代”的街道、店铺、酒馆、茶楼,四合院儿、大宅院,甚至还有个王府。顶有意思的是,不单城里的建筑、摆设什么的,全照着一千年前汴梁城的模样造的,而且“城”里所有店铺里的掌柜的、小伙计,还有那些耍把式卖艺的[耍把式shuǎbǎshì,就是武术和杂技表演],从脑袋上的头巾到脚上的鞋袜,也全是宋朝人打扮。你一走进“宋城”,就真像走进了一千年前的宋朝京城。多有意思!这么一来,“宋城”吸引了国内外的好多游客,都想到这儿开开眼,看看新鲜。“宋城”修好了以后,曾经公开向人们征求对联。没几天,就得到了两千多副。经过评选,有一副被评为“冠*联”。这副对子写的是:大宋汉河山,气势长存威海外;富家王府第,声名远播震城中。这副对子写得挺有气魄,从小小的“宋城”能看到当年宋王朝的强盛和繁荣。这副对子还是嵌字联,开头嵌上了“大富”俩字,表示宋王朝是个“大富之国”;中间嵌上了“宋城”俩字,正好扣上这个地名。.胡耀邦改联换新意“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林彪和江青这伙阴谋家、野心家,挑动群众斗群众,把全国搅和得乌烟瘴[zhàng]气,挨过整治的人,是数也数不清。那会儿就有人偷偷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文化大革命”: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谁都倒过台;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帮垮台了,可好些人被整治怕了,回想起头些年“那阵子”,就心惊肉跳。这会儿心里还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的,老也打不起精神来。这就叫“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北京有人就把明末东林*领袖顾宪成写的那副有名的“事事关心”对联,给改了一下,变成了: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这副对子后来让胡耀邦同志知道了。他觉得改得太消沉了,就把对子又改了一下,变成了:风声雷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这副改了的对子是说,在风风雨雨的革命斗争里,一碰上困难,就一个劲地唉声叹气,什么事也不干,哪还不是白白地混了一辈子?我们要实现四化这个“天下事”,就得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险事、难事,争着当新长征的勇士!.为古传单对儿征求下联前面说过,有些“古传单对儿”至今没能对上下联。例如,下面这个: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这个上联的“童(子)”跟“桐(子)”[桐树的果实叫桐子]是同音字,“落”跟“乐”是谐音字[读音差不多],说的事又挺有意是思,确实不大好对。《中国青年报》在一九八一年九月份,登出了这个上联,还向广大读者征求下联。不过一个来月,从全国各地就寄来了七百多个下联,里面有不少是青少年作的。这年十一月八日,报社编辑从里面选出了几个好的,登在了报上。里边有这么一个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下联的“丫(头)”跟“鸭(头)”,“咸”跟“嫌”都是同音字,说的事也怪有意思。不过,下联的“丫头”跟上联的“童子”,虽说都是孩子,而且一男一女,正好相对;可“童子”是文言,“丫头”是口语,对得不算太工整。读者朋友们,你还能对出更好的吗?.广州“翠园酒家”的征联一九八一年初,广州有家“翠园酒家”开张营业了。酒家开张之前,特意请了一位八十五岁的老先生作了个上联,登在《羊城晚报》上,向全国广大群众征求下联。上联是: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上联写的全是酒家饭店的事。过了半个月,寄来的下联就有三万多件,参加征联活动的,不单有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群众,还有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华侨。看来,写对联、作对子确实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末了,获得第一名的是《风采》杂志的一位编辑,他对的下联是:园庭花胜锦,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跃。下联写出了祖国当前的美好景象。上下两联的头一个字,嵌上了“翠园”两字,恰好不这座饭店的名字,还用了“鹤顶格”。.生活变样对联变“文化大革命”中,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我国亿万农民吃够了苦头。湖北省有个农民,在房子四周,种了十几棵梨树和苹果树。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些树一下子都成了“资本主义尾巴”,被砍了个净光。这个社员又气又疼,大病了一场。往后,日子是越过越穷,还背了一身债。到了大年初一,他在大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借新债,还老债,债压债;思前年,想去年,年差年!对联一贴出去,可不得了。有人就说,这不是“攻击社会主义”吗?马上给他戴上了“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押着他满处批斗。后来,“四人帮”垮台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新的农村经济*策,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还实行了承包制。这个社员包了好多果树,没几年,他家就收入了几千块钱,一家子整天乐呵呵的。到了大年初一,他又写了一副春联,贴到了大门上:*策条条暖人心;果实累累富家庭。湖北省天门县有个农民。“四害”横行的时候,队里的生产一团糟,闹得他一家子是吃不上喝不上。一九七五年春节到了,拿什么过年呐?他气得写了一副春联贴到了门外: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额写的是:我也过年三中全会以后,他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到了一九八○年的年底,全家分了一千一百多块钱。除了买电视机、手表、自行车,还盖了几间大瓦房。春节到了,这个农民又写了一副春联贴出去了,跟六年前写的那副相比,可真有天地之别:过年储粮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额写的是:欢庆春节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可困难户还有不少。湖北省监利县的余埠乡有个农民老万,家里还比较困难。眼看着别的农户都在致富,他心里很着急。一九八○年春节,他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大有之年人人皆有;丰收队里我未丰收。乡*委书记老江听说了,就来老万家了解情况。一看他家的难处主要是家底儿太薄,劳动力又弱。江书记就给他出主意,让他养长毛兔试试,还想法帮他解决了资金困难。老万就拿借来的钱买了二十只长毛兔。不到一年,这群兔子就增加到一百六十只。他卖小兔和兔毛挣了五百多块钱,把多年欠的帐还清了,还存银行一百多元。第二年春节,老万高高兴兴地又贴了一副春联,跟去年的差不多,只换三个字:大有之年我也大有;丰收队里我也丰收。后来,乡领导还组织全乡的生产队长到老万家去参观访问,学习他养兔变富的经验呐。.“李三靠”三写对联河南夏邑[yì]县李社大队有个姓李的社员,人们都管他*叫“李三靠”。干吗叫这么个怪名呐?是这么回事:从前,因为穷,他吃粮靠救济,花钱靠借债,看病住院靠公费医疗站。这么着,就得了个“李三靠”的外号。老李也觉着在人们面前抬不起头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庄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老李全家齐心协力,科学种田,到八一年,他家打了粮食五千六百多斤,得现钱一千一百多块。这一下,李三靠再也不靠救济借钱过日子了。大年三十,老李高高兴兴地买了张大红纸,写了一副春联:往昔三靠人家;今日富裕门庭。他老伴看了说:“多亏*的*策好,咱得写副感谢共产*的对联。”老李听了,连声说对,就又写了一副:社会主义无限好;*比爹娘胜三分。大年初三,他儿子跟邻村的一个姑娘定了亲,老李乐得嘴都合不上了。他又写了一副对联:*策撒下幸福果;凤凰落在富裕家。这三副对联他分别贴在了大门、屋门,还有院里的砖墙上,可真喜兴。打这儿起,老李那“三靠”的外号也没人再叫了。.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中引用的一副对联一九八二年七月二十四日,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给在台湾的蒋经国写了一封信,用电报发到了台北。廖承志在信里说,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千秋大业,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蒋经国能在统一大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信里引用了蒋经国十分熟悉的一副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副对联是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送给蒋经国的。于右任是陕西人,年轻的时候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以后,他办了《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于右任当过交通部次长。不久,因为写文章揭露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受到袁世凯的追捕。这么着,于右任就回到了家乡陕西,组织了陕西靖国*,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是国民革命*驻陕总司令。于右任先生为中国的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夕,他在很不情愿的情况下,到了台湾。在晚年,于右任十分怀念大陆,盼望着回到故土。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去世了。于右任生前,曾经写了上边提到的那副对联,送给蒋经国。廖承志引用了于右任的这副对联,赋予了新的含义向蒋经国指出:“计利当计天下利”——祖国的统一大业要是能实现,对国共两*有利,对海峡两岸的中国各族人民有利,对亚洲局势的稳定和世界和平也有利。所以,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才算得上是“天下大利”。有见识的人应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着想。“求名应求万世名”——蒋先生你要是生前能完成这个大业,一定会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历史也会记下你的功劳。这才是你应该求的“万世名”!廖承志引用于右任赠给蒋经国的对联,含义十分深刻。.迎春征联佳联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联这种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学写对联的,不再只是一些文人学者,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了。一九八三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文史知识》编辑部、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团市委,联合举办了迎春征联活动。不长时间,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寄来了十八万二千多份应征下联。其中有不少还是全家,甚至是整个单位的“集体创作”。参加的人里头,有九十岁的老爷爷,也有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各行各业都有。应征的十八万多份下联里,有不少佳联,对得很有水平。这次一共出了五个上联,来征求下联。我们介绍一下第五联。这个上联是:十里春风,长安两路;这个上联说的是北京的长安街。长安街是横贯北京市中心的一条最主要的干线,东西长有十里。这条街以天安门为界,又分成了“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这就叫“十里春风,长安两路”。对得最好的下联是:千年晓月,永定一桥。下联说的,是北京郊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卢沟桥建筑在金代,凭着它那优美的造型和坚固耐用,闻名世界。“卢沟晓月”还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上下两联写的都是北京著名风光。对仗十分工整:“千年”对“十里”,“晓月”对“春风”,“长安”对“永定”,“两路”对“一桥”。特别高明的是,“长安”指地名,本身又有“长治久安”的意思;“永定”也是指地名,本身又有“永远安定”的意思。“永”跟“长”、“定”跟“安”,从词性和词义来看,对得都特别工整。开展这种广泛的群众性的征联活动,实在是大好事,不但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发扬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少年朋友们,以后每年都有一些征联活动,希望你们能积极参加。.古今小说中的对联对联这种艺术形式,从明代开始兴盛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了文人们的小说创作。明清时候,章回小说非常盛行。章回小说就是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用来概括全回的故事内容。每回的标题——回目,就是对仗十分工整的对联。许多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里也常用上对联,或者是描写场景、环境,或者是抒发感情,或者为了突出主题;这些对联成了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比如,《水浒》第三十八回,写宋江被流放到了九江。一天,他来到浔阳江酒楼,见大门两边挂着两面白粉牌,上面各有五个大字。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是一副典型的酒楼楹联。《说唐》第六十四回,李世民写了一副很有气魄的对联: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住李乾坤。联里嵌上了“李”、“唐”,表现了李世民要扫平天下,建立唐王朝的决心。在清代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里,对联多达几十副。这些对联对状物抒情、刻画人物以及深化主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一回“太虚幻境”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采用了“真真假假”的手法,来遮人耳目,避免当时统治者的*治迫害。作者也在提醒读者注意,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辨清真假、有无,不要被假象迷惑而看不到反映社会现实的真意。第十七回贾宝玉为“沁芳”[花园名]作了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是一副动人的写景联。《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慎思堂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我们把这副联赋予新的含义,就是一副好联。现代小说中,有些也用到对联。比如《红岩》里,革命志士为牺牲的难友龙光华献上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又如:看洞中依然旧色;望窗外已是新春。这副联,反映了难友们对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喜悦。.节气联在我国传统的旧历中,一年里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跟农业生产的关系密切极了。有人拿节气作了一副对联,挺有意思: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上下联里嵌上了“大寒”、“霜降”、“小雪”、“清明”四个节气,还嵌上了“端午”节和“重阳”节两个民间节日。端午节就是“粽子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船,纪念屈原。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去登高。不过,原来的节气名称都是名词,在对联里有的变成了动词,有的成了形象词。.有趣的电影片名对这些年,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很快,每年都要拍出几百部新影片。片名五花八门,引得有些人就拿电影片名作对子,也挺有意思。比如:《金沙江边》《花枝俏》;《云雾山中》《万木春》。《挺进中原》《车轮滚滚》;《突破乌江》《春雨潇潇》。《渔岛之子》《扬帆》《试航》,《乘风破浪》;《英雄儿女》《拚搏》《创业》,《耕云播雨》。意思不错,对仗也还工整。少年朋友们,你们能不能也作一副电影片名、电视剧名对?试试看。注意:一要意思讲得通,二要尽可能对仗工整。.胡耀邦给沂蒙山区老*员题写对联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七日上午,胡耀邦同志视察沂蒙山区,在日照县接见了十位白发苍苍的老*员。沂蒙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这十个老同志,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参加了革命。老同志们说,这几年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胡耀邦听了非常高兴,鼓励他们说,老根据地要下决心赶上经济发达的地区。被接见的老同志里,有个养鱼致富的魏振东。老魏今年六十二岁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八路*的侦察参谋,还当过武工队长。魏振东带着武工队多次闯进敌人老窝,消灭了不少日本鬼子和狗汉奸,威震日照城。日伪*对老魏怕得要死,心惊胆战地说“宁打一营兵,不打魏振东”。敌人还曾经出十万元的赏钱捉拿他。解放战争中,有一次打仗,老魏的腿受了伤,他就在日照县的一个村子里落了户。去年,老魏承包了八亩水面养鱼,当年就产鱼六千多斤。第二年,他决心“翻三番”,承包了六十多亩水面,预计能产鱼三万斤,比上一年增加三倍多。胡耀邦高兴地问魏振东:“你今年的收入能不能超过万元?”老魏乐呵呵地说:“我要当两万元户了。”胡耀邦听了,兴奋地对大伙儿说:“沂蒙山区的老同志要带头勤劳致富。”随后,他兴致勃勃地当场写了一副对联,送给老魏:推翻三座大山是英雄;实现四化宏图是能手。会客室里立刻响起了一片掌声和欢笑声。.英雄阵地对联多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坚守在抗越斗争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的指战员,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着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抒发豪迈的胸怀,他们写下了很多动人的对联。云南边防前线的部队战士们,用一副副精心编写的对联,把英雄阵地装扮得更加壮丽动人。在某部炮兵阵地上,战士们用炮弹箱搭成了一座大门,两边的对联写着:亏亏亏,亏我一个圆千户;苦苦苦,苦我一人乐万家。横额是:报国门战士们的帐篷上也贴着一副副对联,其中有一副是这样写的:血洒疆场壮心不已;镇守边关梦寐以求。横额是:英雄儿女在一个小型掩体——猫耳洞的外边,有一副对联写道:云雾做帐;大地为床。横额是:到处是家在大炮上,战士们也贴上了对联:弹弹命中目标;发发击中要害。横额是:成竹在胸炊事班的战士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在伙房的大门上贴了这样的对联:精心调剂保障好;饭香菜美供应足。横额是:食而忘返俱乐部大门上贴的对联,更有意思了:欢歌笑语这里出;鬼哭狼嚎敌阵飞!横额是:其乐无穷读着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对联,我们看到了战士们为国献身的感人形象和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对这些对联,用任何美好的文字加以解释说明,就成了多余的了。正象战士们在一首诗中写的:自古精英锤炼出;一代豪杰正崛起。谁能横刀立马敌?唯我中华好儿郎!这首诗是战士们用一个个白石子拼成了字,镶嵌在阵地上的。.老山战士作春联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在阵地上写了好些生动感人的春联。这些春联可不一般,不是写在大门上——这里没有房子,而是写在了阵地上的各处地方:写在猫耳洞的洞口两边,写在炮弹箱上;有的是拿敌人的碎弹片拼成了对联镶嵌在战壕里;还有的战士用刺刀在粗粗的翠竹上,刻上了对联??老山前沿有个无名高地,与越南只隔着一座小山。几个月以来,越南侵略*接二连三地向我*阵地侵扰挑衅。光这个小小的无名高地,敌人就打来了三千多发炮弹。无名高地的战士们接连打退了敌人三四十次进攻和偷袭,这个无名高地被人们誉为“钢铁阵地”,战士们被誉为“钢铁战士”。春节快来了,钢铁战士们拿子弹壳和手榴弹盖在战壕里镶嵌了一副春联:但有钢铁战士在;顽敌休想度边关!横额是:寸土不让守卫在这里的某部炮兵三连指战员们,先后打掉了敌人的炮兵阵地、工事、暗堡有九十多处,战功卓著,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奖。过春节了,英雄们把自己的阵地打扮得格外好看:一门门威武的大炮,高高的昂起了头,绿色的伪装网上插满了鲜花,阵地周围还种上了好些兰草、海芋和万年青。为了欢度春节,战士们还用翠竹和松枝搭起了一道彩门。彩门上得写上一副春联,连里的“小秀才”——战士小王灵机一动,马上想出了个上联:炮声似爆竹,声声悦耳;杨排长看着打扮好的阵地,触景生情,接着对了个下联:阵地象花园,处处称心。战士们听了,齐声说好。连长笑着点了点头说:你们俩的春联编得不错,我再来个横披——别有情趣大伙儿一听,高兴得鼓起掌来。部队的李*委也是个写对联的好手,他特意编写了一副春联。李*委说:“我这副春联,既是送给战士们的,也是送给家乡的亲人的。”李*委说着,念出了自己的春联:边陲守国门,谋千家团圆;阵地度佳节,图万众幸福。横披是:精忠报国是啊,边防战士们为了让祖国亿万人民幸福地生活,为我们站岗放哨,流血牺牲,打击侵略者,他们无愧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告读者我们的对联故事就讲到这里。少年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对对联有了些兴趣?希望你们不单能知道一些对联故事,了解一些对联知识,最好还能试着作一作。这样有不少好处。一不逢年过节,或是碰上喜事丧事,都能用得着。二是对联挺讲究文学性,讲究遣词造句、对仗用典,常作对联,能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三是对联都得用毛笔写,这也能“逼”着自个儿好好练练字。四是可以作些自勉联,贴在自己屋里,来激励鞭策自己。可以说,作对联是一举多得。那么,对联应当怎么编写呐?第一,得有针对性。看看是为节日写的,还是为人物、景物写的?假如是为人物写的,那还得看看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要写赠联、喜联、寿联,还是挽联?这就得对写的人要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我们前边讲的故事中的对联,象赞颂岳飞、郑成功、秋瑾这些英雄的,还有讽刺、痛斥秦桧、魏忠贤、慈禧、袁世凯这些历史罪人的,都很有针对性。这样的对联就很有现实意义,有价值。其他象写节日联、风景联,也应该有针对性。第二,得有新意。不能老用那些“老掉牙”的话和那些俗套子,或者把标语口号也写上去。对联尽量要有新的角度、新的体会。第三,要注意对联的特点,不能违反写对联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这么几点:1.上下联的字数要完全相等。象第中的“袁世凯千古”对“中国人民万岁”,为的是造成特殊的效果,是极个别的。2.上下联要对仗。词类要对仗。比如:两个生产能手;(数量词)(动词)(名词)一对劳动夫妻。(数量词)(动词)(名词)上下句的结构要相同。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下两联按词组分,都是“四字——二字——二字——三字”的格式。声调顶好也能对仗。平声字[第一、二声]对仄声字[第三、四声]。上联末尾的那个字应该是仄声字,下联末尾的那个字应该是平声字。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上下两联的字不要重复,两联的意思也不能完全一样。有的对联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个别字在上下两联的同一位置上重复,这是例外。第五,上下联的意思,应该有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关的两码事。另外,有不少对联还带有横批,开头已经讲了。横批是全联的总结或者提示,应该是点睛之笔,不要随便就写上一个。应该仔细琢磨对联的内容,配上恰当的横批。这本书的最后,有一些关于对联的练习,你如果有兴趣,可以试着作一下。最后,再说说对联的贴法。按照习惯,上联应该贴在右侧,下联应该贴在左侧。横批贴在上边。千万不要贴反。比如(贴法见图):和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飞万户春。横批是:大地回春对于这本书,商务印书馆编审、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刘叶秋先生,在百忙之中,写了序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热情地题写了书名;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常江同志,认真仔细地审阅了书稿,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还有,本书的责任编辑雪岗同志,给予作者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要向以上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希望少年朋友们,还有大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一九八五年六月八日作者于北京实靡居。一九八六年二月改定关于对联的几种练习一、下面是几个上联,请试着对个下联。1.鸿是江边鸟[注]这是个拆字联,意思也说得通。2.校园迎春绿3.读书勤为本4.风来花影动[注]这是个写景联,下联要有意境。5.双木为林,植杨栽柳松柏森森[注]前半句是合字。后半句的前六个字,每个字里都有“木”字,共有六“木”,“森森”也由六“木”组成。“森森”是说树林茂密。6.门前绿水流将去[注]千万别对出第67个故事里那样的笑话。7.炎*子孙,继往开来,五千年古国重抖擞[注]下联要对出我们新一代的志气和气魄来。二、下边是几个填空,请你们来填填:1.半夜二更半中秋()()()2.白眼观天下()()报国家[注]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写的一副言志联。8.春在江山上人()画图()[注]这是描绘桂林山水的对联。4.青稞桃李争荣日丹麦荷兰()()()5.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月()亭风[注]这是一副园林联。6.重重叠叠山,曲曲折折路()()()()树,()()()()泉[注]这是叠字联。7.楼高但任云飞过窗小先将月()来8.两崖如()立一江似()悬[注]这是长江三峡联。9.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夕()尾明朝()头()()()尾接()头。10.虚心竹有()()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三、下边是一些行业联,你能猜出各是什么行业吗?1.不历几番锤炼;怎成一段锋芒。2.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3.消息瞬通九万里外;往来不过一须臾间。4.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5.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6.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7.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8.巧手度处,无衣无缝;匠心裁来,长短合身。9.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10.刻刻催人资譬省;声声劝君惜光阴。四、下边是一些格言联和实用联,可以欣赏,也可以写下来贴出去,并请配上横批。1.学知不足业精于勤2.恪勤在朝夕怀抱欢古今(康有为)3.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4.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5.读书才恨知识浅观海方知天地宽6.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7.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冯玉祥)8.蝉嗓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文征明)9.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清·郑板桥)10.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11.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12.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1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14.春风扑面喜气盈门15.九州日丽四化春新16.春柳深处农家乐白杨水边村舍新17.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18.引万道清泉浇祖国花朵倾一腔热血铸人类灵魂19.行法制施民主国家富强讲道德倡文明社会安定20.年年植树树成荫山河换貌人人动手手脚勤造福子孙附:《80.一副最难认的“天书”对联》答案据一些研究者考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軉:音yù玉,指人身体的精气不散乱。■:同炉字。指人身体中的阴阳相济。桎:同“炼”字。桎:同“烧”字。■:应该是■,是“延”字。■:音nián年。■:同“药”字。靕:音zhēn真。■:音dào道。■:同兴字。■:音xiū修。意思是修习。■,音yì益。是“添”、“满”的意思。■:这个字大概是误刻。好象应该是“■”,“■”同“寿”字。■:音dān丹。这样,我们连起来一念,就是:玉炉修炼延年药;真道兴修益寿丹。又附声律启蒙撮要(选录)一东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脚水,门外打头风。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渔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二冬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舞蝶对鸣蚤。衔泥双紫燕;课蜜几*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彩。芍药对芙蓉。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三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釭。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秋雨潇潇,熳烂*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清风生酒舍;白月照书窗。夏日池塘,出没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铢对緉。支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缸。青琐闼;碧纱窗。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四支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茉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黑。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硫璃。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五微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开莺并语;帘外燕双飞。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冷藉霜威。六鱼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千字策;八行书。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七虞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贤对圣。智对愚。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杞梓对桑榆。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八齐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三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云对雨。水对泥。献瓜对投李。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秋望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霓虹。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九佳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岩。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钗。鱼圉圉;鸟喈喈。草履对芒鞋。缓抚琴弦,象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丰对俭。等对差。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挑荠女,采莲娃。菊径对苔阶。诗成六义备:乐奏八音谐。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蚯对墙蜗。梅可望;桔堪怀。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十灰增对损。闭对开,碧草对苍苔。书签对笔架。阆苑对蓬莱。熏风生殿角;皓月照楼台。照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沙对水。火对灰。雨雪对风雷。歌旧曲;酿新醅。春棠经雨放;秋菊傲霜开。休对咎。福对灾。象箸对犀怀。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花蓓蕾,草根荄。雨前庭蚁闹;霜后阵鸿哀。平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庭前郁郁凉槐。十一真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北魏对西秦。蝉鸣哀暮夏;莺啭怨残春。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白日对青春。金翡翠;玉麒麟。虎爪对龙鳞。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雪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香对火。炭对薪。日观对天津。万石对千钧。滔滔三峡水;冉冉一溪冰。笃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十二文家对国。武对文。四辅对三*。九经对三史。菊馥对兰芬。迩听对遥闻。巫峡夜深,猿啸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飞高贴楚天云。欹对正。见对闻。偃武对修文。朝旭对晚曛。花有艳;竹成文。山中梁宰相;树下汉将*。好景有期,北岭几枝梅似雪;丰年先兆,西郊千顷稼如云。尧对舜。夏对殷。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雨睛鸠唤妇;霜冷燕呼群。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十三元幽对显。寂对喧。柳岸对桃源。莺朋对燕友。早暮对寒暄。鱼跃沼;鹤乘轩。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儿对女。子对孙。药圃对花村。高楼对邃阁。旷野对平原。秋夕月明,苏子*冈游赤壁;春朝花发,石家金谷启芳园。歌对舞。德对恩。犬马对鸡豚。龙池对凤沼。雨骤对云屯。唳鹤对啼猿。柳摇春白昼;梅弄月*昏。岁冷松筠皆有节;春暄桃李本无言。噪晚齐蝉,岁岁秋来泣恨;啼宵蜀鸟,年年春去伤魂。十四寒多对少。易对难。虎踞对龙蟠。龙舟对凤辇。白鹤对青鸾。鱼游荷叶沼,鹭立蓼花滩。寒对署。湿对于。寒毡对暖席。夜饮对震餐。嘉禾忧夏旱;衰柳耐秋寒。杨柳绿遮元亮宅;杏花红映仲尼坛。江水流长,环绕似青罗带;海蟾轮满,澄明如白玉盘。横对竖。窄对宽。朱帘对画栋。彩槛对雕栏。十五删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山累累;水潺潺。驴困客方经渭水;鸡鸣人已出函关。几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数朝雾暗,岂无玄豹隐南山。犹对尚。侈对悭。雾髻对霜鬟。莺啼对鹊噪。独鹤对双鹇。*牛峡:金马山。结草对衔环。姚对宋。柳对颜。赏恶对惩奸。愁中对梦里。巧慧对痴顽。孔北海;谢东山。茅舍无人,难却尘埃坐榻上;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一先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珠缀花梢,千点蔷薇香露:练横树抄,几丝杨柳残烟。前对后。后对先。众丑对孤妍。莺簧对蝶板。虎穴对龙渊。春园花柳地;秋沼芰荷天。白羽频挥闲客坐:乌纱半坠醉翁眠。野店几家,羊角风摇沽酒筛;长川一带,鸭头波泛卖鱼船。离对坎。震对乾。一日对千年。蜀水对秦川。涧壑对林泉。挥戈能退日;持管莫窥天。寒食芳草花烂熳;中秋佳节月婵娟。二萧恭对慢。吝对骄。水远对山遥。松轩对竹槛。明蟾常彻夜;骤雨不终朝。楼阁天凉风飒飒;关河地隔雨潇潇。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一双鸂■,春朝平泛绿杨桥。升对落。暗对昭。锦绣对琼瑶。舞女腰肢杨柳软;佳人颜貌海棠娇。豪客寻春,南陌草青香阵阵;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班对马。董对晁。夏昼对春宵。雷声对电影。麦穗对禾苗。八千路;廿四桥。露桃匀嫩脸;风柳舞纤腰。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长亭送客,离恨不觉黯然消。三肴风对雅。象对爻。巨蟒对长蛟。天文对地理。蟋蟀对螵蛸。蛇对虺。蜃对蛟。风声对月色。麦穗对桑苞。五音惟耳听;万虑在心包。高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淡而如水,实为君子神交。牛对马。犬对猫。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北野对东郊。白驹形皎皎;*鸟语交交。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四豪琴对瑟。剑对刀。地迥对天高。虎■对猿猱。秋雨一叶淇澳竹;春风两岸武陵桃。螺髻青浓,楼外晚山千仞;鸭头绿腻,溪中春水半篙。刑对赏。贬对褒。梧桐对桔柚。枳棘对蓬蒿。橄榄对葡萄。一椽书舍小;百尺危楼高。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糟。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雨打村童新牧笠;尘生边将旧征袍。五歌山对水。海对河。云竹对烟萝。新欢对旧恨。痛饮对高歌。琴再抚;剑重磨。媚柳对枯荷。荷盘从雨洗;柳线任风搓。山寺清幽,直踞千寻云岭;江楼宏敞,遥临万顷烟波。繁对简。少对多。里咏对途歌。银鹿对铜驼。古堤垂亸柳;曲沼长新荷。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霜对露。浪对波。径菊对池荷。日暖对风和。放鹤对观鹅。种桔犹嫌千树少;寄梅谁信一枝多。林下风生,*发村童推牧笠;江头日出,皓眉溪叟晒渔蓑。六麻松对柏。缕对麻。冻雀对昏雅。品笛对吹笳。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雨长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纱。飒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花。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吴对楚。蜀对巴。落日对流霞。柏叶对松花。碧玉对丹砂。七阳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五帝对三王。深院落;小池塘。晚眺对晨妆。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地久对天长。一堤杨柳绿,三径菊花*。荀对孟。老对庄。亸柳对垂杨。小阁对长廊。风月窟;水云乡。蟋蟀对螳螂。三月韶光,常忆花明柳暗;一年好景,难忘桔绿橙*。八庚深对浅。重对轻。有影对无声。蜂腰对蝶翅。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实对虚。送对迎。玉宇对金茎。花间双粉蝶;柳内几*莺。渔对猎。钓对耕。柳袅对葵倾。九青红对紫。白对青。唐诗对汉史。月榭对风亭。一轮秋夜月;几点晓天星。行对坐。醉对醒。棋枰对笔架。雨雪对雷霆。狂蛱蝶;小蜻蜒。水岸对沙汀。冉冉白云,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书对画。传对经。鹦鹉对鹡鸰。*茅对白荻。绿草对青萍。水阁对山亭。渚莲千朵白;岸柳两行青。一枰决胜,棋子分黑白;半幅通灵,画色间丹青。十蒸新对旧。降对升。白犬对苍鹰。葛巾对藜杖。涧水对池冰。燕雀对鹍鹏。炉中煎药火;窗下读书灯。织锦逐梭成舞凤;画屏误笔作飞蝇。儒对士。佛对僧。面友对心朋。夜寝对晨兴。千里马;九宵鹏。霞蔚对云蒸。规对矩。准对绳。独步对同登。吟哦对讽咏。紫鹄对苍鹰。鸟寒惊夜月,鱼暖上春冰。十一尤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燕关对楚水。蜀犬对吴牛。青眼对白头。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唇对齿。角对头。策马对骑牛。毫尖对笔底。绮阁对雕楼。杨柳岸;芦荻洲。语燕对啼鸠。绿野耕夫春举耜;碧池渔父晚垂钩。波浪千层,喜见蛟龙得水,云霄万里,惊看雕鹗横秋。庵对寺。殿对楼。酒艇对渔舟。金龙对彩凤。四季对三秋。峰峦扶地秀;江汉接天流。一湾绿水渔村小;万里青山佛寺幽。十二侵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晚钓。轻郁郁;竹森森。寂寂秋朝,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随月转清阴。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水浅对山深。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丝对竹。剑对琴。素志对丹心。虎啸对龙吟。往古对来今。十三覃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佛堂对仙洞。道院对禅庵。雪岭对云潭。窗下书生时讽咏;筵前酒客日耽酣。将对欲。可对堪。权衡对尺度。雪寺对云庵。紫藜摘去从山北;丹荔传来自海南。中对外。北对南。修池对浚井。十四盐悲对乐。爱对嫌。玉兔对银蟾。眼底对眉尖。风■■;雨绵绵。李苦对瓜甜。画堂施锦帐;酒市舞青帘。如对似。减对添。绣幕对朱帘。鹭立对鱼潜。玉屑饭;水晶盐。手剑对腰镰。燕窠依邃阁;蛛网挂虚檐。南浦客归,湛湛春波千顷净;西楼人悄,弯弯夜月一钩纤。逢对遇。仰对瞻。市井对闾阎。心褊小人长戚戚;礼多君子屡谦谦。十五咸清对浊。苦对咸。烟蓑对雨笠。月榜对风帆。柳杞对松杉。情深悲扇;泪痛湿青衫。能对否。圣对凡。雀罗对鱼网。翠■对苍岩。红罗帐;白布衫。蘖香蜂竞采;泥软燕争衔。溪叟新居,渔舍清幽临水岸;山僧久隐,梵宫寂寞倚云岩。冠对带。帽对衫。行舟对御马。史册对书缄。塞城闻奏角;江浦认归帆。河水一源形■■;泰山万仞势岩岩。PIXTEL_MMI_EBOOK_568/PIXTEL_MMI_EBOOK_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对联佳话